那是划破沉沉夜幕的长啸,那是抗争反革命屠杀的怒吼。一夜枪声,为古老的南昌城带来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日;一夜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时逢建军95周年,踏上这块红土圣地,仰望历史星空,我深深惊叹于英雄城里的英雄气概: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从此,这支军队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南昌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上,春日暖阳穿过浓密的绿叶,透射而下,外墙上由陈毅元帅题写的9个镏金大字,闪耀着动人光芒: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中国军史第一馆”,纪念馆分为新馆陈列大楼、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两个部分。新旧交融,仿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永恒的时空中燃烧着不灭的军魂。
走进纪念馆,一尊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直指苍穹的步枪扳机——它向世人生动展现南昌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
往事历历,天地可鉴。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是一座西式风格建筑。大厅宽广高大,共上下四层,是当时城内建筑最高、装修考究的宾馆。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等人到达南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大旅社的喜庆礼堂,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南昌起义领导机构——中共前敌委员会。贺龙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
喜庆礼堂门上刻有“大吉祥”字样,厅堂正中牌匾上写有“南州冠冕”。几案上, 座钟指针所指的时间定格在南昌起义打响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
纪念馆里的一幅油画作品《南昌起义》,再现了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江西大旅社前指挥起义的情景。8月1日凌晨,古城南昌正在夏夜的酣睡中。砰!砰!砰!3声清脆的枪响划破黑夜,惊醒古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军脖系红领带、臂扎白毛巾,以“河山统一”为口令,仅用4个多小时就肃清南昌城内的守军。
红色的旗帜,红色的灯光,红色的领巾。这一夜,南昌成了红色的海洋。在起义军的队伍里,有佃农、贫农的儿子,有矿工、苦役的儿子,也有家境殷实者……他们纷纷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拂晓,起义军占领南昌城。
为了让世人铭记这段历史,1959年10月1日,“江西大旅社”改建成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恢复了周恩来工作过的房间、林伯渠办公室兼卧室、会议厅、军事参谋团办公室等。辅助陈列则有序厅和7个陈列室。该处重要的展品有:朱德用过的手枪、贺龙用过的怀表、南昌起义时慰劳起义军的捐款与回信,以及喜庆礼堂中4把雕有如意图案的太师椅、两张茶几、一面大穿衣镜等。怀着好奇,我走到朱德用过的手枪前俯身细看。这把手枪为德国制造警用型毛瑟短管M96式,钢、木质地,口径7.63毫米,长26.3厘米,弹匣可容10发子弹。这种型号的手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进入中国。朱德当年就是握着这把手枪,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因此这把手枪被称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把手枪的枪身上还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字样。
离开纪念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依稀间,我仿佛看到在九江甘棠湖中的一条小船上,叶剑英、叶挺、贺龙等正在召开起义前的重要会议;仿佛看到英姿飒爽的周恩来、朱德等在台阶上振臂一呼,战士们大义凛然踏进战斗的洪流……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在列强环伺、军阀混战的险恶环境中,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共产党缔造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伟大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篇章。随后,我们党又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人民军队,在战火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
倾听历史的枪声,仔细观看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件件满载沧桑的实物,重温那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我深刻感受到英雄的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起义的官兵或许不曾想到,8月1日这一天,会成为这支军队的生日;更不会想到,“八一”二字,被永远地绣到了军旗上、铸在了军徽里。
如今,行走在南昌街头,我留意到,朱德、贺龙、叶挺等在南昌起义时的旧址、旧居都修葺如初。八一公园、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碑、八一学校、八一大桥等,遍布南昌城中。“八一”,永久镌刻在英雄城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