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名”不可贪


■轩 荻

为官从政者,都希望有个好名声,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称赞。然而,重名、求名、惜名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靠高尚品德、能力素质、工作实绩、一身正气来赢得,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为人所诟病,甚至最终害了自己。

据记载,清代大臣诺敏在山西做了多年的巡抚,自种谷子、蔬菜养家,清廉名声远播。可有一年,雍正皇帝为补国库亏空,严令各地官员两年内必须把该收的税银追缴上来。圣旨下到各地后,诺敏为抢头功、得到皇帝的奖赏,向晋商借了大批银两充库,结果不到半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雍正听到这个消息大悦,下旨对诺敏进行嘉奖。后来,诺敏因造假被人告发,在廷议诺敏之罪时,有的朝中要员以诺敏“为政清廉”为由,想为他开脱。雍正斥责说:官员贪虚名、假名,使朝廷失信于天下,与贪钱财一样可恶。最终,诺敏被处以极刑。

诺敏弄虚作假,与他太看重名声、太想立功不无关系。古人云:“名心胜者必作伪。”这也表明,凡求名心切、思名太过、看名太重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干一些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行径。

再有一例,也能给人以启发和警示。清代商人李光昭,为谋取采购修建颐和园所需南洋木材的商机,登门向掌管国库大权的户部尚书翁同龢行贿,结果被翁同龢骂出府去。翁同龢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一向以清廉自许,在朝野有不错的名声。后来,李光昭经“高人”指点,抓住翁同龢“贪名”的弱点,苦心搜集翁同龢和其父的书法作品,精心汇编装帧,登门敬献,并借机吹捧其书法如何精妙。这一招果然见效,翁同龢心花怒放,将李光昭引为知己,还赠其墨宝一幅,特批银子60万两,让李光昭采购南洋木材。结果李光昭只用了10万两,其余的银子装进了个人腰包。时隔不久事情败露,光绪皇帝大骂翁同龢一生糊涂,慈禧太后也对他给予训斥。翁同龢因“贪”一个江湖骗子的“赞誉”,不仅中了圈套,也玷污了自己的清誉,实在令人唏嘘。

由此看出,“名心胜”对为官者来说危害极大。这不仅是因为为官者作为道德的表率,理应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还因为为官者权力在手,一旦“贪名”而昏了头脑,就可能做一些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事,还有可能跳进不法之徒“围猎”的圈套。这方面的教训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为官者的警觉自省。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古之君子,耻有其名而无其实。”他还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这话很有道理。应该看到,为官从政者的名声不是“白来”的,如果不付出一些辛苦,不作出一定贡献,不干出一个样子,就很难真正得到好评;不是“自封”的,说到底它是群众的评价、别人的肯定,必须得到公共舆论认可;不是“骗到”的,骗只能骗过少数人,但骗不了大众,或只能骗一时,但骗不了长久;不是“吹出”的,靠“吹”只能得到虚名,群众一定不会买账,而且“吹大的气球就怕针”,一旦被人戳破露出原形,就会成为世人的笑柄;不是“抢来”的,世上许多东西都可以抢到,唯独名声抢不到,因为人们能抢到看得见的东西,但抢不到看不见的“人心”。总而言之,求名虽无罪,但要有度,只有靠不掺水分、没有杂质的实绩和贡献,得来的名声才能立得住、立得稳、立得牢、立得久。

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根本要求。我们追求的名声与封建官吏有本质区别,只有在剔除“私”字而突出“公”字、去掉“小我”而彰显“大我”中才能实现。因此,党员干部都要时刻牢记习主席“三严三实”的要求,不受虚言,不务虚功,多做好事实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赞誉。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保障大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