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军人健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守护在离官兵最近的地方


■李俊荣 本报记者  赵静轩

“报告团长,所有人员状态正常,无肺水肿症状!”军医王辉用冻得颤抖的手拿起对讲机,嗓音嘶哑地报告。

2020年,王辉所在单位接到前往高原腹地驻训的任务。当时,有高原医疗保障经验的军医正在休假,于是王辉主动申请执行随队保障任务。高原医疗保障不同于平原,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转运条件增加了治疗伤病员的难度。一次普通的感冒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都有可能夺走宝贵的生命。

为弥补自己在高原医疗保障经验方面的不足,在长时间的机动途中,王辉就开始尽可能了解战友们的健康状况。部队组织休息时,他就背着硕大的军医背囊穿行在人群中,为战友们听心音、量血压、测血氧。在不同的点位,他挨个帐篷为战友们检查身体,督促大家吸氧,确保自己了解每一名战友的身体状况。凭借这样细致入微的筛查,在部队初上高原的一周内,他及时发现了两名肺气肿早期患者,并给予了治疗。

其实,王辉到连队工作的时间并不长。2014年,王辉从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分配到艰苦边远地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价值,守护好官兵的健康?”刚到单位,看着营区外荒凉的戈壁滩和卫生连简陋的设备,王辉心中充满迷茫。而后来的一次救治经历,让他找到了答案。

某次野外驻训期间,一名患感冒的战士病情突然加重,在持续吸氧和用药治疗后,血压仍在急速下降。必须马上转诊!他用最快的速度向单位领导汇报了情况,并带着战士上了救护车。开车到最近的野战医院需要两个小时,给氧、给药、生命监测……一路上,王辉用了所有可采取的救治手段,可战友的呼吸依然越来越急促。看着眼前正在被病痛折磨的战友,王辉努力让自己镇静下来,拉住战士的手,轻声跟他说话,让他尽量放松、保持清醒……万幸的是,野战医院在明确诊断后,利用先进医疗设备帮助战友转危为安。

回到营区,这名战士来到卫生连,真诚地对王辉说:“王医生,谢谢您。”

考虑到现场自己的处置没有见效,王辉有点脸红,不好意思地说:“野战医院的技术和设备就是比咱们卫生连要强得多。”

“不是这样的。”战士很认真地说,“当时我喘不上来气,是您一直拉着我的手。您的手很温暖,慢慢地,我感觉没那么难受了。”说完,年轻的战士向他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辉突然明白了自己上学时经常读到的这句话。面对疾病,医生不仅要用医术救治病人、缓解病人的痛苦,更多的还要关怀患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医者的心理安慰,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力量。卫生连与医院相比,条件虽然相对简陋,却是离官兵最近的生命守护者。

想到这些,王辉的工作劲头更足了。针对高原转诊较为困难的实际,他制订了“急危重症患者后送处置流程”,明确各级责任,极大提高了后送速度,为战友们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相关做法还被其他单位借鉴。

“虽然我只是一根微小的烛火,但我想把自己烧到最旺。”望着窗外的茫茫雪山,王辉坚定地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