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天下军事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多重危机挑战的阴影下,西方国家普遍感到力不从心、“集体无助”。殊不知,西方国家自身就是许多危机的始作俑者——

“集体无助感”背后的根源


■许海云

不久前结束的慕尼黑安全会议,集中讨论了乌克兰冲突、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问题。与以往在国际场合趾高气扬、指指点点等做法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有关国家在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外自曝“家丑”,大倒苦水,其言行颇符合会前发布的《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为本次会议定下的主题——“集体无助感”。

回顾近几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从2018年呼吁“危机边缘,悬崖勒马”,到2019年就国际秩序问题提出“谁来拼起碎片”;从2020年和2021年聚焦“西方缺失”,到今年提出“摆脱无助感”,西方国家主导的这一国际战略和安全论坛频频聚焦“不确定性”,集中反映出其对现状的深度困惑和对前景的普遍担忧。正如《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所说的,在多重危机挑战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感到力不从心,失去把控能力和决心。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国家在危机处置中的“无助感”事出有因。

近年来,西方国家深陷一系列国家治理危机,表现为政治趋向保守、经济滞胀严重、民粹主义盛行等。西方国家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不力,贫富差距与社会对立加深,再加上制度空转、实力虚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介入国际或区域危机处置的信心。

而且,面对起伏动荡的局势,西方各国都有自己的盘算,大多时候都是面和心不和,很难形成统一立场、实现一致行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跨大西洋关系出现严重裂痕。一直是西方“家庭聚会”的慕安会,一度变成声讨美国单边主义的宣讲台。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试图重建跨大西洋关系,但从仓促撤军阿富汗到截留他国抗疫物资,再到利用乌克兰问题搅动地区安全局势,一再做出罔顾欧洲盟友利益的举动。这不由让人想起欧洲理事会前主席图斯克的那句名言——有美国这样的朋友,谁还需要敌人。

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自身就是许多危机的始作俑者。长期以来,有的西方国家未能摆脱过时的冷战思维和对抗观念,在国际事务中热衷于单边主义,为一己之私而肆意破坏国际体系。其手段,或是施以长臂管辖,或是进行单边制裁,或是煽动颜色革命,或是直接诉诸武力。如此种种,严重破坏了国际法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国家对国际或区域危机深感“无助”,看似在以某种“悲怆”的方式表达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意愿,背后却隐含着丢掉曾经高高在上的政治和文化优越感的失落。西方国家要努力摆脱这种“无助感”,潜台词就是想继续维持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继续以单边和霸权方式处置危机与冲突,维持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种“无助感”,与其说是面对乱局的无助,不如说是对“昨日难以重现”的哀鸣。西方国家尤其是个别霸权国家要摆脱这种“无助感”,与其说是对国际秩序的修复,不如说是妄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无谓抗争。

不论西方国家是否承认,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是: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政策执行力等正在下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一手遮天的局面已经悄然改变。要想摆脱“集体无助感”,必须寻找新的路径,那就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平等互信、团结合作,共同建设更加繁荣稳定、公平公正的世界。如果西方国家不愿放弃旧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未来注定还会产生更多的“无助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