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双拥赋能,武陵山区喜事多

——贵州省铜仁市军民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启示录


■本报记者 刘建伟 宋子洵 通讯员 祝光强

2月17日,“红色故事宣讲团”成员、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王明礼在为村民传授石斛冬季防冻防虫修枝管理技术。严 鹏摄

写在前面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的第19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重磅信息、惠民举措令人目不暇接。文件中提到,要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等。

上一个春天带来的喜悦,人们依然清晰记得。2021年春天,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怎样继续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年来,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以双拥赋能,军民合力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乡村价值再发现

红色文化携手“生态旅游”

“甘溪乡坪望新村人均年收入又增加了几千元!”前不久,一条新闻刷屏铜仁市石阡县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县统计局年度经济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曾是穷乡僻壤的坪望新村成功跨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村党支部书记陈彪高兴地说:“我们村沾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光!”

在地理位置偏僻的甘溪乡,当年群众给了红军很大支持。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连续转战湖南、广西两个多月之后进入贵州境内,本打算在甘溪乡短暂休整,战斗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响。敌军设伏,红六军团被分割成3段包围。贵州山区的荒野丛林,为成功突围的红军官兵提供了生存基础和作战掩护。88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甘溪战斗,被军史专家誉为“长征前的喋血序曲”。当时,400多名群众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才掩埋好牺牲红军官兵的遗体。

偏僻的地理位置,在战争环境中是可以借助的优势,在和平建设时期却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2015年以来,铜仁军分区积极对接石阡县有关部门,主动对甘溪乡坪望新村、国荣乡楼上村等红色历史厚重的村庄进行重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乡村中国,魅力无限。伴随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坪望新村、楼上村等贫困村走出贫困序列。用双拥视角审视这里的一切,乡村优势被再度发现。“红色资源既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创新发展双拥共建阵地的有效载体。”铜仁军分区司令员沈明军说,军分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动,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对当地数百个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精心筛选,打造铜仁市碧江区中南门古城、石阡县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遗址等10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全市的“红色旅游地矩阵”。

同时,军分区联合乡村振兴小组多次分赴现地调研,支援地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打造37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林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走出一条以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村民致富、拥军优属的生态发展之路。

如今,在军地合力打造的10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旅游路线上,相继涌现出红色农家乐餐馆近500家、生态旅游红军旅社300家及11个省内外闻名的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新村。在2020年10月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贵州省有9个城(县)获得命名、2名个人受到表彰。铜仁市借鉴命名城(县)的先进经验,学习双拥模范的先进事迹,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各景点“三多”特色集中凸显了双拥效应:管理层中退役军人多,员工中烈军属后代多,讲解员中军嫂多。

乡村形象再塑造

“老兵课堂”越办越红火

“我可是‘红色故事宣讲团’的受益者和‘铁粉’。”谈及“红色故事宣讲团”,铜仁市思南县鹦鹉溪镇双荣村村民王芝前自豪地说。

王芝前一家三代5口人,2018年脱贫后靠政策帮扶和养殖配套补贴干起了养殖业,不料2020年底遭遇瘟病,家里养殖的10多头猪说没就没了。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退役军人王明礼主动登门,手把手传授科学养殖方法,根据政策帮他协调银行贷款。这期间,王明礼循循善诱地劝导,靠单一经济来源难以抵挡意外风险,“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经王明礼热心帮带,王芝前除了继续干好养殖业外,又种植了2亩赤松茸,搭建起电商销售平台。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家庭收入大幅提高。王芝前还利用平台帮其他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成为当地有名的技能型乡村人才。

老兵一堂课,带富一方人。铜仁市领导介绍说,王明礼是当地“红色故事宣讲团”100名宣讲人之一。

回望当年,红军曾于1934年和1936年两次过境铜仁。第二次过境时面对国民党大军“围剿”,红军在铜仁城郊的谢桥、嘴上、木弄一带广泛进行政策宣传,在牛场坡、大坪、瓮岩坝等地写下“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标语和条幅。1936年1月9日,红军又在田坝、大坪打开几户大地主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政策宣传和分粮之举赢得了百姓信任和保护,红军从容驻扎,顺利过境,为红军胜利会师、北上抗日提供了很大帮助。

铜仁军分区官兵学史明理,从中认识到,助力乡村振兴,卓有成效的政策宣传和扎实有效的爱民之举都不可缺少。他们主动作为,2020年底军地双方精心挑选100名理论基础扎实、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创业致富本领强的退役军人,集中培训后组成“红色故事宣讲团”。宣讲团成员每周走进田间地头、村民家里,面对面宣讲、一对一辅导,内容涵盖政策理论、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既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又手把手传授致富技能和本领。

玉屏县朱家场镇茅坡村残疾村民舒博,经“红色故事宣讲团”成员、退役军人舒爱国手把手帮带,学习掌握花苗树苗的培育技能后,很快建起10多亩的苗圃基地,带领乡亲们一起种植花苗,日子越过越红火。“‘老兵课堂’就是咱老百姓的‘致富智囊’。”舒博说,“‘红色故事宣讲团’每个人都像当年的苏区干部,很受大家欢迎。”

统计显示,自“红色故事宣讲团”开讲以来,退役军人足迹遍布全市2000多个村,开展特色人才培训近万场,培训数千名技能型乡村人才,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乡村优势再发掘

“黔货进军营”军民同受益

“今年打算再种100亩!”盘算着上一年的收入,铜仁市石阡县龙井乡晏家湾村村民王永林喜滋滋地说。去年,他家种了20亩辣椒,每亩收入近4000元。在当地,辣椒种植曾是许多脱贫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2020年3月,贵州省“黔货出山进军营”工作专班办公室组织制定企业及产品名录,择优精选全省优质农副产品,石阡县辣椒进入军队订单。听说自家种的辣椒供应到了部队食堂,王永林开心极了,他拿出祖辈支援红军长征的精气神,信心百倍投入种植生产。

不只是辣椒,点开“黔货进军营”APP,只见贵州各地的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军各部队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采购来自贵州的生态农副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久前,在全国双拥办组织的“情系边海防官兵”春节专项慰问活动中,山东省就通过这一平台采购慰问品,赠送给戍守边疆的官兵。

过去,受地理和交通等因素制约,农产品出山难是困扰贵州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从2018年起,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贵州省军区合力推动下,军地有关部门探索实践“扶贫+拥军”双拥新模式,帮助农产品生产企业与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以“地头价”收购贵州农户、退役军人创办企业生产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一条“黔货出山进军营”的渠道。

如今,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扶贫+拥军”升级为“振兴+拥军”。产自铜仁市的81种特色农产品被推荐到军兵种机关,46家农业合作社的产品进入陆、海军兵种部队产品供应清单。皮蛋、红薯粉、苔茶、土蜂蜜等农特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基层部队、沿海岛屿和保障基地。截至2021年底,贵州已在全军部队超市建成销售专区(柜)近500个,遍布东西南北中各大战区,销售额达6亿多元。这一消费帮扶行动帮助贵州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也打响了“黔货”品牌,贵州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走进大众视野。

“黔货出山进军营”让军民共同受益,伴随订单量持续攀升,绿色优质的“黔货”为军队提供了健康安全的食品,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军爱民,山高水长。铜仁市双拥办领导动情地介绍,当年,在铜仁市石阡县困牛山,170多名红军官兵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退守到虎井沟悬崖边,不愿伤及无辜百姓,果断跳下悬崖。

民拥军,情深意长。铜仁军分区领导深情讲述,当年,贵州各族人民尽管生活十分贫困,还是主动拿出粮食、衣服、鞋袜、食盐等支援红军长征。

看今朝,乡村振兴,双拥赋能。军民合力,以长征路沿线刚脱贫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为重点,迭代升级打造“‘贵州+’沿长征路革命老区”帮扶模式,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亲历者说

高兴,能给军营供上货

■贵州省石阡县辣椒产业基地负责人 王浦涛

2月16日,我们刚发了一次货,过一会儿,又有一批“黔货出山进军营”的货车即将出发。

2020年,我们所在农业合作社经石阡县人武部推荐,入选《贵州省“黔货出山进军营”企业及产品名录》,从此搭上了“黔货出山进军营”的列车,开启了一段双拥情:一头连着子弟兵的餐桌,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

在石阡县,依靠辣椒种植及加工为生的村民很多。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了辣椒种植的产业扩大、技术提高,也保证了村民们稳定增收。有了往军营销售的渠道,大家种起辣椒来不愁销路,还能服务子弟兵,不少农户正在考虑扩大种植,为部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

我们主营辣椒产品加工,目前在军营销售最多的两类产品是豆瓣酱和糟辣椒,很受官兵欢迎,已经达成长期合作意向。部队“以购代捐、以买代帮”,这两年光我们所在农业合作社就有几十万元的销售额。今后,我们会继续支持乡村农业生产和产业振兴,同时为部队的餐桌把好关,确保为部队提供健康的食品。

开心,喝到家乡刺梨汁

■南部战区海军某守备部队下士 谭宪文

我在南沙服役,已是第5个年头。令我没想到的是,今年春节期间,我竟然在海岛上与故乡的味道“重逢”了!

2022年春节前夕,全国双拥办组织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春节专项慰问活动。“拥军大礼包”送到了海岛上。

这是我家乡的特产!拆开“拥军大礼包”,我第一眼就在慰问品中发现了来自家乡贵州省的刺梨汁。儿时的我常在山上“撒野”,这熟悉的果味正是我年少记忆中的味道。

老家的刺梨汁,怎么会辗转来到海岛上?

当晚,我拿起手机同远在安顺的父母分享喜悦。从父母口中得知,这几年“黔货出山进军营”相继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军营喝到的刺梨汁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来的。父母还告诉我,靠着军地双方的接续帮扶,家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大家的生活更好了,干劲更足了。

感受着祖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品味着家乡振兴的甘甜滋味,我在心中暗下决心: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青春守护万家灯火,保卫好祖国的海疆。

永远的父老乡亲

■王 钰

那是一簇动人心魄的焦黑色。

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困牛山上,虎井沟悬崖下路边的岩石几十年来一直是焦黑焦黑的。当地人说,并非地质如此,而是村民常年在此烧纸祭奠所致,这里是英勇战斗、最终因保护群众而跳崖的红军官兵牺牲的地方。

那是一抹春意盎然的深绿色。

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的后山上,生长着17棵“有名字”的松树。那是17位年轻后生栽下树苗,义无反顾跟着红军踏上长征路前留下的最后纪念。

日月可昭,天地可鉴。数十载过去了,两个村子早已今非昔比。

困牛山村立起了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大道至简,碑上的字用最朴实的话语揭示出我们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宁可死,也绝不打老百姓。”

华屋村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养起了蜜蜂。民意是天,村里蜂蜜的注册商标就叫“十七棵松”。商标似乎在警示后人:为民服务,万代千秋莫忘。

幸甚至哉,红军留下的印记没有被时间吞没,反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张宝贵名片。

歌以咏志,从《十送红军》到《父老乡亲》,“军民团结如一人”“爱我人民爱我军”已经成为我军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不可更改的底色。

而今,脱贫攻坚战已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顺利开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怎样继续把人民放在心上,用初心温暖民心?

和亲人常来往。“四个不摘”政策之下,军队与帮扶村之间仍然保持密切联系。和村子里的中小学生信件往来,为村里援建农家书屋,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凡此种种,都能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帮乡亲们形成全新的精神风貌。

给亲人搭把手。各部队参与支持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农业科技领域的帮扶占了相当大比重。找准发力点,转换发展思维,多做实事,正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坚实一步。

帮亲人谋长远。振兴路上的帮扶不光是哪里缺位补哪里,更要“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譬如,协助乡村建强基层组织,助力培养新型乡村人才,鼓励退役军人到农村干事创业,这些都是在谋长久、管长远,都是合力为持续释放振兴的动能而续薪添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