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向阳生长的苦菜花


■李丹阳

2022年1月17日晚,我的手机响了,一条来自冯德英文学馆一位副馆长的消息弹入我的眼眶:“在吗?跟您说一声,冯先生于今早离世……”震惊中,时间仿佛在刹那间凝固。片刻后,无数画面又涌入我的脑海。

我上小学时,母亲从图书馆给我借回一本《苦菜花》,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一位名叫冯德英的军旅作家。2006年,我入职解放军出版社不久后的一天,时任副总编辑的董保存老师带我一起拜访了冯先生。此后,我负责他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以下简称“三花”系列图书)等文学作品的再版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冯德英文集》以及原版插图珍藏版“三花”系列图书。十余年的往来,我与冯德英成了忘年交。不久前,我们通话时,他还很温和地叮嘱我要注意身体,没想到他离去得如此突然。

冯德英一生著作等身,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苦菜花》。1958年1月,这部小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后,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其后被译成俄、日、英、朝、越等多国文字出版,冯德英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与亲切勉励。那年,他还不到23岁。

《苦菜花》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源于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直接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岁月,源于冯德英的种种亲历、关注与深思,源于他对所有苦难者的深切同情,对无数牺牲者、奉献者绵绵不断的缅怀与追忆,以及对那片土地、那里的人民无穷无尽、深沉真切的挚爱……

1935年12月,冯德英出生于山东乳山昆嵛山区小于家村。他的大伯父因得罪了村里的恶势力,被吊上屋梁、浇上柴油,活活烧死。充满血性的父亲冯日荷带着侄子,倾尽所有为哥哥伸冤告状,因与恶势力结仇最终不得不逃亡关东。冯家只得迁往祖籍观上冯家村,冯德英的母亲一人带着四个孩子苦苦维持生计。这段悲惨往事被冯德英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成为了《苦菜花》饱蘸血泪的开篇情节。

彼时,中华大地还饱受着日军侵略战火的摧残。冯德英五六岁时就常跟着母亲四处奔逃,冻饿难耐。惨剧时有发生,他曾目睹十几位妇女被日军欺凌并杀害,躲在草丛中的他吓得差点叫出声来,嘴被母亲紧紧捂住,泪水顺着母亲的手指滚落下来。他也曾亲见一位寄宿老乡家养伤的女八路军因为西北口音被敌人认出而杀害,但女战士就义前的一曲高歌令他终生难忘。这些充满血泪的片段全都烙印进了冯德英的童年回忆里。

抗战时期,昆嵛山成为抗日根据地,观上冯家村的很多村民参加了共产党。冯德英的大姐冯德清、大哥冯慕先后加入共产党。父亲冯日荷也在几年后得知消息,赶回家乡参加革命,不仅入了党,还被选为村指导员,为前线筹公粮、送兵源,组织村民搞生产、反“扫荡”,同时还兼顾照料军烈属——冯德英曾多次回忆说,父亲在每次战役后,总会久久对着烈士通知书,为想着如何通知他们的亲人而反复斟酌,眼睛布满血丝,步履沉重迟缓,彻夜在院中徘徊。冯德英的家,成了八路军和过往干部的“招待所”。小小年纪的他,常常依偎在这些叔叔伯伯、哥哥姐姐的怀里,听他们讲战斗的故事和胜利的消息,还跟着一位八路军姐姐学唱革命歌曲,但这些可爱可敬的人,有很多在离开他家后不久就牺牲了,噩耗传来,每次都让冯德英痛哭失声。他还看到乡邻们把自己的丈夫、儿子送上战场,并为前线战士捐出家中仅存的口粮。这一切,都荡涤着他幼小的心灵。9岁那年,冯德英当了抗日儿童团团长,他经常在村头站岗放哨、传送情报,山间田野的苦菜花丛中时常跑动着他的身影。我仍记得,多年后,已是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那时他一直盼着红日冲破战火,光芒洒满漫山遍野的金灿灿的苦菜花。

这些经历,都成为冯德英先生创作《苦菜花》的重要素材。他说:“我家里的亲人和参加过当时当地斗争的同志看过这本书后,都说感到亲切,并能说出不少书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人,哪件事情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如何的。”

说到《苦菜花》,人们都会想到书中塑造的那位充满人情味、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母亲形象。冯德英说创作这部小说,也是为了记述母亲的一生,表达对母亲的深情。1946年,全国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不久,冯德英的母亲曹文琳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51岁。“母亲是累死的,去世前身体已经完全崩溃了。”下葬当天,县、区干部,党员和群众都自发赶来,为她抬柩送葬。冯德英母亲的言传身教、高尚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1953年,参军后第一次回乡的冯德英,跪拜在母亲坟前时,所有关于母亲的回忆涌上心头。那一刻,他以自己母亲形象为原型创作小说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返回部队后的第一个春节,冯德英没有外出,伏在案头写出了4万字的笔记《我的母亲》,冯德英说这部稿子“是全以真实材料记述母亲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苦菜花》的素坯”。

在冯德英的记忆里,母亲吃苦耐劳、坚强乐观,在丈夫离家逃亡的几年间,她白天在田间辛劳耕作,晚上在灯下织布缝衣,“吱呀吱呀”的纺线声陪伴她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母亲扛下了所有的重担,但她从不在孩子面前流露柔弱悲苦。家里再穷,她都会想方设法把孩子收拾得利利索索,让他们吃饱穿暖。

随着冯德英的父亲、姐姐、哥哥相继投身抗日斗争,他的母亲也从最初生怕失去他们开始逐渐理解和支持他们,帮助接待来往的革命同志,悉心照料来家中养伤的小战士,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交心。母亲还参加了村里的妇女救国会,帮战士们缝军衣、做军鞋。母亲对革命同志的爱是博大的、深厚的、无私的。几十年过去了,冯德英仍记得,母亲曾在一个寒冷的深秋,腾出家里最好的正房给一位侯姓女战士养伤,还用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和家里最后的一点米面,换着花样做成饺子、面条、米粥,给她补充营养。

冯德英曾说,《苦菜花》中的母亲不是他个人的母亲,是许多革命母亲的缩影。抗日战争时,母亲曾经动员邻居的两个儿子参加敌后工作,后来全部牺牲。他深感痛心,也深深地感动于那些烈士亲属的付出,他说:“我得天独厚地有幸生长在那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的英雄人民的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储存了一个开发不完的宝藏,使我的创作激情和原料,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源泉。”因此,他将自己所得第一笔稿费8000元全部捐献给了军烈属,并声明自己不再收取再版的稿费。他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冯德英文集》和“三花”系列图书(原版插图珍藏版)时,也都只收取了相应的样书,然后将书都捐赠了出去。2008年,冯德英又将他所获的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故乡乳山。拳拳赤子之心,全部回报给了那片孕育了他和他的作品的故土、人民。

深厚的生活土壤,培育了冯德英文学创作的独特品格与气质,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命运坎坷,却能够在苦难中看到崇高,在奋斗中追寻希望。他种下的“苦菜花”,仍将向阳生长、绽放如初。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