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变与不变话宗旨


■向贤彪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中坊小学位于革命老区腹地。25年前,当地驻军捐助改善办学条件,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如今,随着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驻军部队的助学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由助学圆梦到塑魂育人,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变化不只是一事一地,还表现在许多地方、更多领域:从过去爱民帮扶,更多是为了解决群众温饱,助力脱贫奔小康,到如今重点转向环保,生态文明建设中随处可见迷彩身影;从过去手把手教群众学技术,到现在帮建信息平台,助力培养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爱民方式与助学方式的变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

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感悟时代的变迁,新时代革命军人既倍感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的红色地标——薛家寨革命旧址,路边一块指示牌上写着:“站在当年英雄们流血捍卫的地方,让我们感念革命前辈理想之高、意志之坚、革命之苦……”当地群众介绍,红军驻扎期间,平日里为老乡挑水扫地,帮烈军属盖房种地,农忙时节帮大家犁地收麦。

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大源村,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张鼎丞,有感于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深情,在烈士纪念碑上题词:“但愿子孙相继起,能和先烈共流芳。”

回望来路,我们对“军民团结如一人”有了更真切的领悟;放眼未来,我们对“爱我人民爱我军”会有更自觉的行动。

从战争年代利用战斗间隙助民劳动、为群众做好事,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利用部队优势助贫帮困、援建助学,再到新时代塑魂育人、环保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变化的是爱民形式和任务,不变的是爱民情怀、为民宗旨。

“沙平路软足力健,麦细桑柔春意深。”在崭新的时代课题面前,拓展爱民内涵,创新助学形式,呼唤我们继续发扬英模精神,努力做到工作更细致、措施更细化、帮扶更细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