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前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北京冬奥会的科技魅力


■本报记者 韩 成 通讯员 于 晨  闫  培

制图:宿云柯

早春的阳光洒向华夏大地,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首都。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踏着新春鼓点盛大开幕。

“冰立方”“冰丝带”“雪如意”、氢能源汽车、5G超高清演播室……从冰雪场馆到赛事转播,从交通出行到疫情防控,一个个中国元素、一项项科技成果,让全世界观众在共享“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冰雪体育盛事的同时,也尽情领略到“科技冬奥”的魅力。

这个春天,中国向世界奉献着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打开一扇“智慧之门”。

科技场馆助力赛场逐梦

在冰壶赛场上,各国参赛队员激烈角逐,争相创造奇迹。在奥运健儿的脚下,另一项奇迹悄然诞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如今魔幻般地变成了“冰立方”,其中的水冰转换技术应用堪称神奇。

“‘水冰转换’是‘冰立方’这座全球唯一‘双奥场馆’的最大科技亮点。”国家游泳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就能完成“由水到冰”场地转换,实现冰面毫米级高精度测量。据悉,这是世界上首个可快速拆装的水冰转换场地和智能化奥运场馆。

冰壶移动迅速、队员操作敏捷,却都躲不开一面巨幕的“法眼”。赛场边,一面实时显示冰壶运行轨迹的大屏幕,科技含量十足。据介绍,大屏幕采用了“冰壶运动轨迹捕捉”技术,具有提升观赛体验、辅助运动员观察和判断等优点。大屏幕捕捉冰壶运动轨迹后,会收集归纳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可为教练提供更多数据支撑,让训练比赛更加科学高效。

聊起北京冬奥会场馆的“科技范儿”,不得不提一个“新秀”——国家速滑馆。这座阳光下晶莹剔透、曼妙灵动的建筑,是本届冬奥会北京赛区的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的现代化冰上竞赛场馆。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冰丝带”。

“冰丝带”闪耀着诸多高科技光环: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近1.2万平方米;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出“最快的冰”……

先进技术的加持,为各国奥运健儿超越自我、刷新纪录提供了绝佳条件。“这是出色的场地,也是能创造奇迹的赛道。”体验之后,运动员们对光洁平整的场地赞不绝口。

畅游冬奥赛场,处处洋溢着高新科技的气息。茫茫群山之中,蜿蜒盘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首次实现360°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型,同时可满足抗震要求;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通过研发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了不同项目的赛道剖面转化……

场馆建设的许多细节也是科技感十足。如场馆坐席和站席观赛环境的舒适性提升技术,实现-20℃体感温度下设备表面温度10秒内升至40℃以上,可显著提升观众热舒适感受;气象预测系统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为赛事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这些用科技加持的冰雪场馆、设备和训练环境,助推着更多奥林匹克奇迹的诞生。

生态环保引领低碳风尚

穿梭忙碌的氢燃料大巴车,以玉米、薯类及秸秆等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风能、太阳能等“绿电”输入……放眼北京冬奥会的每个角落,你会发现“绿色”无处不在。

“北京冬奥会一直秉持‘绿色冬奥’的理念,科技助推是‘绿色冬奥’的关键。”北京冬奥组委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设场馆,构建低碳绿色交通体系,使用可再生能源保障赛事,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为赛事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

北京冬奥会是奥运历史上第一届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绿色冬奥”的理念有机融入竞技赛场、能源供给、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在全球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中国向世界呈现的低碳技术可谓史无前例。

氢能源汽车在北京冬奥会华丽亮相、备受瞩目。这些氢能源汽车采用整车综合热管理技术,高效利用燃料电池的余热为车厢供暖,达到了节能效果。

据悉,这批氢燃料电池车可实现-30℃极寒环境下的储存和冷机启动,以及开启暖风空调状态下300~450公里的续驶里程。

氢能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零排放等特点,被称为“未来汽车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这次,全球最大规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得以应用,展示了我国在该技术上的自主研发成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研发应用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有效避免了阳光对赛道的直射,降低了场馆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回收利用,能效提升了30%~40%。

生态环保,是“绿色冬奥”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对切削后的碎石和土壤进行筛选,组合填充到格宾网箱中,形成支护体系,再种上合适植被,实现了生态恢复目标。

云技术带来观赛新体验

如何隔空采访运动员?不在现场能否体验身临其境的观赛效果?在北京冬奥会上,这些问题均迎刃而解。

在国家速滑馆,一场赛事结束后的采访环节,吸引了众人围观。只见记者与国际运动员并无近距离接触,他们通过无人混合采访技术,各自面对一块电视屏幕,依托5G信号的高速传输完成“云采访”。

“这是该技术首次亮相国际赛事。我国成熟的5G网络技术,完全能够保证运动员和记者交流的高效实时传输。”一位工作人员说。

“云采访”让记者与运动员隔空对话,“云观赛”则让场内场外观众共享精彩瞬间。

通过专网设施,场内观众可获得360°视角观赛、8K+VR包厢服务等不同以往的观赛体验,实时观看到不同角度的比赛实况。

场外,同样能感受到“云速度”。国内首台套5G+8K转播车的投入使用,提供了优质的非现场观赛服务,观众可通过8K终端看到超高清比赛画面。另外,“自由视角”等技术成果的应用,让观众既可360°自由选择观赛角度,还可让比赛画面停止或者慢放,进一步欣赏竞技动作,享受置身赛场一样的“云包厢”体验。

云享冬奥,智慧观赛。这届融汇众多数字化、网络化高新技术的冰雪赛事,未来将给整个传媒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服务让防疫更温情

北京冬奥会在服务保障上的科技元素,也让各国参赛人员眼前一亮。

人员抵达冬奥村后,率先迎接他们的是“智能防疫”机器人。该设备自带感知系统,相关人员只需刷有效证件,机器人便可迅速识别人员身份,快速精准判断其健康状况,显示屏上会呈现其证件照片、核酸检测结果、接种疫苗情况等信息。

无论是比赛场馆还是在奥运村公寓,几乎随处可见行走的消毒机器人。据介绍,工作人员在不同场馆投放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如雾化消毒机器人主要用于开放式空间消毒,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则进行密闭区域消毒。

值得一提的是,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只有指甲盖大小,用创可贴等固定在腋下等部位后即可工作;“小白”巡检机器人,在看到未戴口罩人员时会自动过去语音提醒;远程智慧医疗可实现多点联动就医……

北京冬奥会的全自动智慧餐厅,可提供24小时自动化点餐服务,全自动化烹饪设备能提供汉堡、煲仔饭、饺子、炒菜等10余种可口菜肴,餐厅“云轨系统”可将做好的饭菜空投至食客面前。这样,既减少了人与人接触和疫情传播概率,也彰显了人文关怀。

走进冬奥村运动员公寓,你会发现,一张看似普通的床,竟也藏着“黑科技”:床用的是记忆棉床垫,床垫内有传感器,可实现按摩功能、零压力功能、闹钟推醒功能等。

群山雪野之中,北京冬奥列车像一只跃动的蓝色精灵急速奔跑。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铁,首次实现了350公里时速下自动驾驶。

此外,无人小巴、无人零售、数字人民币支付、残障人士专用智能运维管理平台等智能服务,让北京冬奥会更加智慧、高效、安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