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D题!就选D题!”看到赛题时,空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员吴傲激动地向队友喊道。
在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现场,让吴傲惊喜不已的“D题”,是“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
其实,这个课题早已被吴傲和同学研究讨论过多次。这多亏他们有一个会“押题”的导师——该院教授梁晓龙。
梁晓龙看起来温文尔雅,实则文武兼修,学员们私下里亲切地称他为“老梁”。拿体能来说,去年,在学员大队与导师之间的单杠比武竞赛中,老梁夺得冠军,引得学员们惊呼不断。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教授也是军人,军人就要准备上战场。”
这个理念,也折射在他的工作上。一次演习中,梁晓龙担任评估组长。从演训场回来,他把自己埋进海量数据中,反复琢磨流程细节,确定了多项研究课题。
“部队所需,就是教研人员心之所向。” 梁晓龙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员。
他给自己带的研究生定下一条规矩:每周必须召开组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课题、发起讨论。根据课题与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联系是否紧密,定期评选优秀课题。
“战场上,远处有一只鸟向你飞来,你该怎么办?”一次组会上,梁晓龙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面对学员们好奇的眼神,梁晓龙狡黠一笑:“答案是:要么跑,要么迅速击落它!”
梁晓龙告诉大家,未来作战将趋向无人化,战场上的一只鸟,甚至一个小巧的昆虫,可能都会成为致命威胁。研究无人机,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研究未来战场。
他向大家分享了无人作战的最新案例,视频中,面对不断移动的地面靶标,无人机自主调整进入角度,一击制胜。
从此,“无人机”成了他和学员们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每次组会,学员们都会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讲智能控制,有的谈“蜂群”战术,还有的把无人机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一通。梁晓龙针对学员们的发言一一讲评,不断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启发思维。
后来,看到建模竞赛题中有“无人机”3个字,队员们喜出望外!
在所有参赛选手眼中,这道赛题堪称“史上最难”,常规方法和建模范式均难以适用。
困境之中,学员们摈弃正面直接求解的方法,通过搭建推演系统,借助计算机算力从海量模拟中寻找规律,并不断学习迭代。这极富创造力的想法来源于平时组会的思维碰撞,也成为整个赛程的一大亮点,引得专家评委连连点赞。
最终,团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并作为“D题”第一名受邀参加“数模之星”答辩会。
“战斗力是第一标准!你们的研究成果能为指战员提供什么决策支撑,这才是课题存在的根本意义。”梁晓龙又当起了“幕后先生”,为学员们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把学员心中的疑问一一解决。
一个月后,他们站上了“数模之星”答辩台,在短短8分钟内将观众带入了无人机集群攻防对抗的精彩世界,夺下了军队院校首个“数模之星”冠军。
从组会的小圆桌走上全国大赛的领奖台,队员们感慨万千。他们把奖牌挂在梁晓龙脖子上,开起了玩笑:“教授,原来您还会‘押题’!”
梁晓龙笑得合不拢嘴:“多想想未来战场需要什么,就是最好的‘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