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我们的舞台真宽广”


■郭淑军 林梓栋 本报记者 朱柏妍

幕布拉开,一部名为《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旅话剧正在上演。舞台一侧,该剧舞台监督、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学员杨笑怡热泪盈眶。

一年前,杨笑怡还是部队的一名助理工程师。带着对军事文化的向往,她报考了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影视研究专业。入学半年就参与大型话剧创作。

不仅是杨笑怡,越来越多来自部队一线的文化工作者正在走向更大的时代舞台。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军事文化节集中展示了军事文学、军旅歌曲、军营舞蹈、军旅美术等领域1700多部(件)优秀作品。

话剧落幕,杨笑怡在学习笔记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幸福的时代里,我们军队文化工作者就像一朵朵浪花,正在追赶时代的浪潮。”

薪 火

“昂扬的精气神,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制胜密码”

说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副教授李明峰的选择,一定是那座名为《铁骑雄风》的雕塑。

铁蹄扬起沙尘,战士们手舞马刀,喊杀着向前奔驰。

“这是内蒙古骑兵师驰骋辽沈战场的真实写照。”一次,李明峰到部队采风,从官兵口中得知了这支骁勇善战的草原铁骑。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部队激战辽沈、平津战场。在一场生死攸关的阻击战中,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骑兵指战员不惧牺牲、浴血奋战,留下了“马蹄踏处坚城破、战刀挥舞鬼神惊”的英雄赞歌。

来到学院任教前,李明峰曾在基层部队任职。多年的部队生活让李明峰对军事文化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虽然今天战争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但骑兵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作风依旧值得我们传承。”李明峰说,用雕塑的形式固化战斗精神,既是向骑兵英雄致敬,也是自己作为军队文化工作者的心愿。

岁月更迭,时空变换。当英雄的身影在岁月中逐渐模糊,艺术成为赓续传承的薪火,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

回顾我军90多年光辉征程,军事文化作品始终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坚强武器。对于学院的师生们来说,用艺术手段讲好强军故事、滋养官兵精神沃土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战争年代,我军的军事文化作品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今天,传播和展示空间更加多元,传承和弘扬我军的军事文化优良传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李翔深有感触。

正是在这种使命的召唤下,2021级油画专业研究生学员李艺凝创作了名为《练》的油画—

大雪纷飞的画面中,10余名年轻的战士协力扛起圆木,在林海雪原奔袭。

入学前,李艺凝曾是火箭军某部宣传干事。那年冬训,她随部队来到东北某地。在冰天雪地中,战士们扛着圆木展开多项抗寒训练,洪亮的口号声响彻驻训场。

一张张迎风斗雪的青春脸庞,让李艺凝深受震撼。“这种昂扬的精气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制胜密码。”谈及创作灵感,她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

雕塑中跃马横刀的背影,追忆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油画上严寒砺兵的场景,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奋斗足迹。薪火,就这样在一代代军队文化工作者手中接续传承。

相 逢

“歌声有属于军人的诗和远方”

站在主席台上,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下士冯啸的脑海中又响起《战歌为胜利唱响》的旋律。

这是冯啸第一次来北京,他受邀参加第二届军事文化节,并作为戍边官兵代表致辞。

一年前,学院“边防行”教学小分队奔赴高原一线,为戍边官兵演出。他们此行的第一站,是位于海拔3197米的边防哨所。

哨所三面临崖,一年中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最初修建时,从山脚到哨楼有2000多级石梯,官兵们便把这里称作“天梯哨所”。

雪山、高原、蓝天,这些寻常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对于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来说,早已成为生活常态。

“边防条件艰苦,军旅歌曲带给官兵的抚慰和激励,是一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连队指导员李斌说。

悠扬的歌声在座座哨所间响起,那是军事文化传递的力量。对于参与“边防行”小分队的军校学员来说,这次旅程同样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演出之前,研究生学员张皓茹从未到过高原。第一次登上哨所,眼前的景象让她深受震撼——

绵延的群山中,云雾在高耸的山间逸动。耀眼的五星红旗迎风飞舞,年轻的战士们手握钢枪、眼神坚定。

“美得像画一样。”张皓茹说,那是军人的美,透着刚毅与坚强。在距离哨位不到2米的地方,她为战友们深情演唱了自己最喜欢的军旅歌曲《他在那里站岗》。

“想知道妈妈是否安康,鬓角的白发是否悄然增长。”唱到这一句,张皓茹清楚地看见战友们的眼眶红了。

那个瞬间,张皓茹觉得过去只能靠想象诠释、靠技巧弥补的情感,在战友的眼泪中逐渐迸发。从那时起,她开始明白什么是军旅音乐,明白自己为谁歌唱。

对于研究生学员汪姬哲来说,再次回到边防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入学前,汪姬哲曾在青岛边防工作。这次参与“边防行”演出,汪姬哲主动申请和官兵一起站岗。清冷月色下,远处的群山逐渐朦胧,只留下界碑上鲜红的“中国”二字。汪姬哲知道,那是军人心底最忠诚的信仰。

回到学校,汪姬哲把所思所想谱成词曲,取名《心中的旗帜》。戍边战友们评价:“歌声里有属于军人的诗和远方。”

“优秀的作品来源于官兵,更要回馈于官兵。好的作品只有经过基层官兵的考验,才能被时代铭记。”军事文艺创演系主任徐惠冬说。

即将返回西藏,冯啸给汪姬哲发了一条短信:“等到今年格桑花开的时候,欢迎你们再到边防看看。”

汪姬哲回复:“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期待下一次相逢。”

追 梦

“号声响起,就是冲锋的旋律”

“现在改哪里来得及?”

排练室内,剧组筹备会已经持续了4个小时,现场气氛并不融洽。

几天前,军旅原创话剧《向前向前向前》剧组接到通知,该剧将作为第二届军事文化节开幕式上的压轴大戏,向嘉宾代表和全院师生作汇报演出。

这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创作背景的话剧,是2019级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研究生学员的毕业作品。

从小剧场走上大舞台,不光现场舞美要增加,剧本台词、演员表现、影音素材都需要更改磨合。此时,离文化节开幕只有不到10天。

“舞台上一个小小的改变,都需要幕后团队做大量的工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舞台监督杨笑怡坦言,“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当天晚上,话剧导演、军事文艺创演系教员郭震召集所有主创人员,从演员调度到舞台布景,从戏目删改到台词推敲,一直聊到深夜。“我们常常被说成是‘造梦者’,其实我们更是‘追梦人’。”郭震说。

夜空中繁星闪烁,舞台上军歌嘹亮,现实与戏剧相互交织,让这一幕极具历史张力。对于郭震和他的团队来说,重温军歌诞生的故事,本身也是对军事文化的致敬和延续。

几天时间里,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剧中演员平均每天连排超过5个小时;研究生学员王中楷的剧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那是他反复修改的痕迹;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教员徐杨连夜赶制设计方案,从演员服装、舞台道具到新增景片、固定设施,短短4天,一个崭新的舞台拔地而起……

演出当天,随着“向前向前向前”歌声响起,30余名身着八路军军服的演员,用铿锵的合唱,把观众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号声响起,就是冲锋的旋律。”舞台落幕,郭震和团队成员击掌相庆。“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的感受,我会用‘美梦成真’。”郭震说。

追梦,不是单纯追寻前辈的脚步,更要在时代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不久后,《向前向前向前》话剧还要走出校门演出。对于整个剧组而言,他们的追梦之旅才刚刚启程。

回望历史,军事文化有着极为灿烂和辉煌的成就;面对新挑战,军队文化工作者必须与梦相伴、冲锋向前。

向前——即将毕业的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员贾骥正在收拾行囊。上学这些年,他累计创作了12部文学作品。回到基层岗位,他计划继续写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美术系学员喻萌打算利用假期去基层部队采风,用画笔勾勒中国军人的群像,一直是他的梦想。

向前——深夜的教研室灯火通明,军事文化传播系教员张跃龄正在编写一部取材于陆军某边防连官兵的电影剧本;教员张勃汉开始筹划新学期课程,他探索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战场需求,与一线官兵共同找寻胜战文化的强军密码。

向前——自成立以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大力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的作用愈加鲜明……

在繁荣军事文艺、打造强军文化的征程上,新时代军队文化工作者正阔步前行!

图①:第二届军事文化节上,军旅话剧《向前向前向前》剧照;图②:李艺凝油画作品《练》;图③:“边防行”教学小分队赴边防哨所演出。

林梓栋、郭淑军、王晨光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