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每到年根的时候,人们对于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也格外浓烈。老老少少,千里百里从外地归来,目的就是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亲眼看一看自己的父母胃口是否还是那样香甜,身子骨是不是硬朗。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过年不能回家团聚,算得上一种遗憾。而说到人生遗憾,一辈子沟沟坎坎很多,但没有哪一种能够超过“子欲养而亲不待”。与一般意义上的缺憾、惋惜不同,这种遗憾可谓是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爹妈生我养我护我疼我,别人都有奉养父母的机会,为何只有我天降父母双亡之祸?抒发的就是这种内心的痛。文章写得起伏跌宕,语拙情真,读来如诉如泣,可谓“字字血,声声泪”。
能够守在身边陪同父母慢慢变老,自然是子女尽孝的一种形式,但这不是唯一的形式。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是个有名的孝子,冬天的时候想着父母会冷,就为他们添衣;夏天的时候想着父母会热,就为他们送去一丝清凉;还经常写信建议父亲和同乡多联系,寻找共同乐趣,把日子过得充实些。他主张孝是分层次的:一是养身,保障长辈吃饱穿暖;二是养心,尊重长辈让他们心情愉悦;三是养志,继承长辈之志,成就一番事业。这三种境界由低到高。
子女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是父母最大的期盼。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父母在乎的并不是我们回家时买了什么礼物,也不是要我们有多么出人头地。即使在外不能常回家看看,但打打电话报报平安,让父母放心,多与父母交流,让父母宽心,他们也会心满意足。但现实中也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常说自己忙,忙得抽不出空闲回家,顾不上给父母打电话,却可以花很长时间玩游戏、刷微信;他们知道喜爱的明星身高有多少、星座是什么,却记不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生日。这种人说起来是没时间,其实是缺情感。
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传统孝道认为,孝是做人之本,而把对父母的孝心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就是忠心,把对家的责任变为国家责任就是尽忠,尽孝与尽忠相辅相成。“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丈夫无国更何家”……这样的爱国誓言在古诗词和名人家训中随处可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也不应忘了国家安危、民生疾苦。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人们不会忘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王继才抱定“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在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廖俊波甘当“樵夫”,笃信“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无数共产党人把“小我”融入“大我”,将深深的家国情怀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无私无畏、孜孜以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强大。
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身为军人,对此感受最深,职责也最重。守卫国家安危、守护人民幸福是军人的义务,也是执着的追求。
心中有家,温情绵长;心中有国,情深义重。只要我们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把爱国与爱家、爱人民与爱父母统一起来,为国尽力、对岗尽责,即使未能承欢膝下,相信父母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孝心,谅解并支持站在边防线上、身在远洋军舰上、铆在值班岗哨上的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