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回望原乡之恋


■喻 晓

人至老境,总爱怀旧——怀念童年,怀念少年,还有那些陈年往事。

回望故乡,反刍乡愁,是一个人的天性。这些年,我的老同事、《解放军报》老编辑王志祥一直紧追着“故乡”这一主题不放,写了许多表现故乡往事的散文,读后让人产生许多的感慨与联想。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根、灵魂的家、精神的原乡。

何谓原乡?就是你呱呱坠地睁开眼睛看到第一所房子、第一个村庄、第一缕阳光、第一缕炊烟、第一朵白云、第一片花草的地方,这是你吃过奶的地方、是你启蒙的地方、是你成长的地方。这个地方,决定了你的语言、风俗、口味、习惯和初心,你一生的行为都无可避免地要打上它的印记。这个地方,有养育你的爹娘、有你无数的亲人、有你童年的发小玩伴、有你熟悉的小路荒径、有你听惯了的鸟声虫鸣。所有这些,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让你难以忘怀,让你魂牵梦绕。

王志祥是一个看重乡情的人。他的第一本书《远去的老行当》(北京燕山出版社),图文并茂,很有特色,记录了许多乡村的“老行当”“老古董”,有记有叙,有惊有叹,给乡村修史,给记忆存档,极具文史价值。第二本《最美乡愁:那些年那些事》(海豚出版社)是前者的姊妹篇,大多是个人的回忆,亲历的往事,重现了乡村生活,和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青春与生命。

两部书在我们的同事群体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给了王志祥很大的鼓励。

余情未了,余兴未尽,余事须表,他又趁势而为,继续做着他的“故乡梦”。这些作品,与他的前期作品一道,合奏出一部故乡的颂歌、赤子的心曲。

这些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故土有着刻骨铭心的爱。这种爱不是故作多情,也不是虚编故事,而是充溢在每一篇文章中,浸润在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情上,镶嵌在字里行间。作品中说到他的一个“猜想”——颇为古怪的村名,“次洛”与“敕勒”近音,使他联想到是否和鲜卑族有些联系?幽燕之地,古代战争迭起,外族南迁汉化是常有的事——暂时无确证。不管如何,他这种“猜想”以及对故乡的寄情和追思是对故乡悠久历史的遐想,说明他非常重视这片祖居之地,对先人,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心怀敬畏。

这些作品秉承了前两本书的风格,那就是质朴和真实。这种质朴和真实是发自内心、不牵涉任何功利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叙述如看大戏、打谷子、捋榆钱这样的乡风民俗,还是描写高人李二爷、“状元锄”孙二、李三等诸多“老把式”,一个个都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前辈乡贤也罢,贩夫走卒也罢,王志祥都能活灵活现、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为文之道,必须真实。真实的东西才能感动人。虚发玄想、胡编乱造可能炫耀一时,但绝对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望,是对往事的追忆,是对记忆的复盘。留住昨天,是因为你珍重生命。

我的一位堂爷爷,1938年参加革命,离休后住在离老家100公里外的邵阳市。晚年沉疴不起,自觉时日不多,便嘱咐儿子租一辆车回到故乡。他离开家乡已经许多年了,老家没有了亲属,旧房子也不在了。他坐在轮椅上,老眼迷离,从远处瞭望那山,那水,那田园,那村庄。落叶归根,他人生最后的念想就是要看一眼那片曾经生养过他的土地。

我自己,老家村子的名字叫春溪湾,我的书房名曰“望春斋”。故乡春溪永远在我心里,将陪伴我的一生。

王志祥也是这样。他久居京城,梦里乡关,情之所依、魂之所系的,还是那个他一辈子眷恋的龙骨山下名叫“大次洛”的普通村庄。用他自己的话说,那里的“一口古井,一盘石磨,一棵老树,一堵残墙,一群鸡鸣,一阵犬吠,一台村戏,一首歌谣”,都会搅得自己心神不宁,食不甘味。因为那是他心灵的寓所,其间倾注了生命中太多的情感。情感,形之于文,装帧成书,安慰自己,鼓舞别人,这就是“回望”的价值。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