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营党委组织寄送“成长家书”活动,连长、指导员十分重视,为每名战友都手写了寄语和祝福。薄薄的信笺虽然很轻,但承载的关心和祝福让人格外温暖。可是,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却五味杂陈,并没有像其他战友那般兴奋。
“咋啦,指导员的寄语没有表扬到你心坎上?”看到我的表情异样,班长杜鹏飞开玩笑地说,“你去年在旅队和营里的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年底还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就这成绩我都羡慕,你的家人绝对给你点赞!”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入伍以来,我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既想为单位做贡献,也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但说真的,“成长家书”这个活动确实不适合我。
为啥?因为我家庭情况特殊,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她住在安徽农村,收取邮件要去附近镇上,再加上识字不多,眼睛也有些老花,只能让邻居帮忙代读,实在是麻烦。与其这样折腾,不如不寄了。
“宇航,别磨叽了,抓紧时间把地址报给我。”班长打断了我的思绪。可我内心还是非常纠结,忍不住向战友陈明倾诉。
“我也不想寄家书,但还是报了老家地址。”陈明的回复让我颇感意外。原来,他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今年春节能不能回老家过年还不确定。
“咱不能辜负连队的好意,就算没收到也当作收到算了。”陈明的说法倒也没错,但我总感觉这样不合适。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向指导员钱策说出真实想法。
得知事情原委后,指导员非但没有生气,还利用党团活动时间进行了自我批评:“这件事怪我考虑不周。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缺少沟通,没有切合实际,寄家书变成了‘一头热’。既然这样,我们变换一下家书的形式,使其不再局限于一封信,好不好?”
思路一变天地宽。很快,连队便在符合保密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官兵需求推出了短视频、电子贺卡和明信片等特色家书,而我也在报道员的帮助下录制了一段VCR,指导员还带着班长一起上镜给我“捧场”。
“孩子,我看到你真高兴,你要继续好好干……”接到奶奶的电话,我心里乐开了花,情不自禁地对班长说:“今年的家书不一样,真‘香’!”
班长回复道:“嗯,因人而异,满满真情!”说罢,我俩相视而笑。
(姚 超、本报特约通讯员 何孝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