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思想之深与抒情之美

——2021年军旅散文回望


■侯健飞

检视2021年的军旅散文,突出的特点是大题材、大事件、大情怀、大视角交融。散文作家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聚焦对党的精神谱系的深度书写。笔者试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散文为例,回顾过去一年的散文创作。

2021年,长征题材的文章很多,就散文而言,韩毓海的《伟大史诗,走遍万水千山》无疑是非常出众的一篇。作家深入发掘长征在中共党史上的重大意义,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文章开宗明义,序篇重点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的长征精神;然后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描述和评论了长征及其前后重大历史关头、历史人物、人心向背和历史评价;文章最后归结到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整篇散文立意高远,文采飞扬,大开大合,夹叙夹议。王树增的革命史记体散文《蕴含在民族血性中的磅礴力量》,浓缩了他在《朝鲜战争》一书中的历史发现,文章将宏阔的视野、独特的细节、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熔于一炉,体现出鲜明的作家风格。

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书写与塑造始终是军旅文学最为核心的题材资源,千千万万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献出生命的烈士们,他们的故事和壮举需要更好地被铭记和传扬。《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是军地作家联手创作的,文库以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和英烈故事为主题,开启了该领域大历史主题散文集中创作的有益尝试。《雷锋:毛主席的好战士》《杨靖宇:白山忠魂》《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谷文昌:只为百姓圆梦》等,不只是在写英雄的故事,更将笔触探及、凝结在英雄精神的传承和践行上,具有历史与文学、认知与实践的多重价值。作家在重写这些并未走远的英雄时,往往是全身心投入,“写疼了自己,也看哭了读者”。另一些历史散文如杜京的《太行赤子》,带领读者重回巍巍八百里太行山,探寻玉带蜿蜒变通途的历史跨越。在作家笔下,朱德、左权、罗荣桓和陈赓等将帅的足迹更加清晰,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胡松涛的《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深入到历史的脉络和肌理,从细节入手,重建历史现场,探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成为全国人民集体意志、进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构成的历史进程。

裘山山的散文往往绵里藏针,常有独到的视角和出人意料的见地,《在吉安遇见文天祥》非常集中地体现出作家的个性风格。当作家在吉安一路探寻关于文天祥的史料后,最终浓墨重彩讴歌了民族英雄的精神气质。

情与真,这是散文艺术的灵魂所在。历史散文《战斗的音符》更像一曲慷慨激昂的战斗序曲,用音乐的表达和节奏重现了聂耳的一生,以及他短暂却光辉的作曲之路。《南岗长山的兰花花》,用南岗长山默默开放的兰花花来缅怀历史,回忆故人。英雄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如那片土地上的兰花花,生生不息。《石鼓隆隆》,描摹红军长征如同印在时空中永不消逝的侧影,让半个多世纪后途经那里的人们纪念缅怀,作品语言准确简练、意境深邃。《大青山一夜》,角度新颖,采用戏中戏的叙事手法,充满悬念,生动再现了历史的宏阔画面。书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把背影留给祖国》情感真挚,读后令人难忘。

散文写作是一种主观色彩更为强烈的艺术实践,在当代军营生活中捕捉一人一事、“小中见大”,也是军旅散文的传统。徐贵祥的《红军走过的路》记叙作家几次走阿坝的感受,每次都发现在蓝天之下、半山坡上、绿树丛中、阳光照耀之下,有无数双深情的眼睛在看着我们,这种独异的发现和感受彰显了散文的文体力量。纪实散文《雪山,闪耀着我们的青春》,回望20年前作者在西藏的当兵岁月。高原风物与军营记忆相遇,战士的日常生活与使命感在文字中缓缓流淌,平实的文字中透着力量和希望,如一股温润的小溪在凛冽的严寒中涓涓不息。《巴丹吉林:内心的军旅》将军营的日常生活和历史交织呈现,感悟层次多重且深刻。《巴布拉海的午后时光》写了戈壁滩上的军营生活,战士们的欢乐与孤寂汇聚成一首特别的歌,回荡在广阔的戈壁上,也沉入读者的心灵。《话务连的“女猪倌儿”》以军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切口,展现了一段有趣的军营掠影。《飞行散记》记录了作者作为飞行员第一次跳伞和第一次单飞的经历和心理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军人工作和生活的细节。

2021年的军旅散文收获了不少佳作,但从题材角度看,及时跟踪当下火热军营生活、正面描写练兵备战的作品还不够多。此外,也存在着创作队伍老化、年轻作者力量相对匮乏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回望历史还是直面当下,无论是书写小事件还是聚焦大主题,军旅散文创作最终比拼的还是作家的思想能力。真正讲好强军故事,体现的不仅是作家的立场和态度,更是思想和视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