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轮椅上的“加速度”


■许鑫

冬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病房。

此刻,王戟刚刚接受完透析治疗。他半躺在床上,拿着即将验收的项目报告,一边看一边思索。

作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戟长期从事高可信软件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这位每天把“挺好的”挂在嘴边,从来都是一副笑模样的人,9年前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3年1月23日凌晨,王戟因工作过于劳累,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经历了14小时的手术后,他暂时脱离生命危险。在重症监护室6个月里,王戟多次手术,最终不得不双下肢高位截肢。

此后,王戟在轮椅上开启人生和事业的“加速度”,直至2021年4月,再一次病倒在课堂上。

快进键——

在科研攻关的“马拉松”中,一次次朝着成功“冲刺”

“少年大学生。”认识王戟的人,首先都会这样介绍他。

1976年,王戟刚上小学一年级。当时,父母所在工厂给青年工人补习文化课。每天吃过晚饭,王戟跟着妈妈一起去听课。那时,他就对数学计算着了迷。二年级上了一学期,王戟跳级到三年级,并在1978年参加统考考入中学。虽然不满9岁,他却经常跟工厂技术科的叔叔阿姨们讨论计算工具的重要性。

13岁那年,王戟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此开启了与代码“赛跑”的“高速”人生。

求学时代,王戟的每一步都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年龄最小,成绩最好。”这是同学对王戟的一致评价。

博士毕业留校后,王戟将目光投向了高可信软件领域。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技术领域,理论性强、门槛高。王戟是国内最早倡导此研究的人之一。

2000年,王戟跟随恩师陈火旺院士去参加学术会议。会上,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装备的发展对软件可信性需求越来越高,于是提出“高可信软件技术”概念,并结合研究实际形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发共鸣。20年后的今天,这篇论文还在不断被学术界引用。

理论研究取得成功后,王戟没有满足。他继续充实相关理论,辅以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在国内首开《高可信软件技术》课程,把这一国际前沿理论引入研究生课堂。

“做科研就是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时刻保持对前沿的敏锐洞察力;立地,就是立足于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服务。”虽然从事的是基础理论研究,王戟一直在琢磨怎么让技术“落地”。

一天,王戟接到邀请,给某重大科研任务做可靠性评估。

那段时间,王戟白天了解对方需求,晚上加班讨论算法、修改代码、做评估,不行再推翻重来……代码不停跑,人也不停歇,最忙时,他曾连续奋战三天三夜。

终于,王戟研制的某软件成功应用于那项任务,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13岁考入大学,33岁评为教授,38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科研这条没有捷径的路上,王戟步步为“赢”。他将青春与激情融入一行行代码与一串串数字,在科研攻关“马拉松”中,一次次朝着成功“冲刺”。

重启键——

面对巨大变故,开启“第二次生命”

清早7时,教研室同事王挺的车准时停在王戟家楼下。

等候在此的王戟,熟练地将轮椅摇到副驾驶位置,右手拉住车内把手,左手撑在座椅上,一个腾身,坐进车里。

在学校食堂吃上一碗面,王戟第一个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墙上的时钟嘀嗒走着,茶杯里的水冒着热气,一切如此平常宁静。

他的世界很小,每天都沉浸在代码中,非0即1;他的世界又很大,一串串数字牵动着信息化战场的“千军万马”……

2013年,王戟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大手术。当时,身边人以为他的工作生活会“暂停”。没想到,一个月后在重症监护室清醒过来时,王戟选择在病房里“重启”。

术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戟的身体哪里都动不了,唯独手可以动。他每天坚持翻阅学术论文、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医护人员劝王戟多休息,他淡淡地说:“一天不看就难受。”

“我很幸运,两只手还能动,基本工作条件没有损失。”面对巨大变故,王戟能笑谈一切。

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那天,王戟的几个学生去接他。“研究工作怎么样了?”这是王戟看到学生时说的第一句话。

从此,病房成了王戟的办公室。他在那里听取学生报告、指导研究方向、修改博士论文……医院对探视有规定,他就让妻子把学生论文带到医院,修改完后再让妻子带给学生。

一次,学院领导去看望王戟。他没有谈任何困难,而是畅谈了自己半年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基础研究方向上的思考。越讲越兴奋,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后,王戟满头大汗,直到医护人员前来劝说,他才躺下休息。

为了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王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康复训练。提起康复过程,王戟轻描淡写地说:“回来后我就能自理了。”其实过程想想都很难,但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

“我格外珍惜,这是我的第二次生命。”2015年3月,王戟重返工作岗位。他说虽然身体没那么“自由”了,但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加速键——

紧盯国际前沿,奋力奔跑

王戟的乐观精神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说起王戟,我国著名分布计算领域专家王怀民院士由衷赞叹。

在恢复工作的6年时间里,王戟常说要感恩:组织的培养、医务人员的救治、同事们的帮助、家人的支持。

感恩这个时代,王戟丝毫不敢懈怠,紧盯国际前沿,“跑”得更快了。

对他而言,他总有一种紧迫感。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必须一直不停地学、不停地思考。“只有做前沿的研究,才更容易发现前沿。”王戟说。

重返教学科研一线后,王戟牵头申请了某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王戟定期组织各参与单位开会,从会议议题到讨论流程,他全程参与。会议一开有时就是一整天,连年轻人都有些坐不住,王戟却面不改色。

有时,王戟需要现场考察实际型号的开发运行环境。不论严寒酷暑,他坚持跟工程师现场讨论、制订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

有时,会议在外地举行,不论飞机还是高铁,王戟说走就走。如果赶上项目验收,他一个月要出差三四次。

“能自己做的事情我尽量自己做。”王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福气的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对他伸出过援助之手,他都记在心里。“我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友善,我不怕独自出门。”

这几年,轮椅成了他的“好伙伴”,“陪”他去过很多地方。去年,轮椅的轮子坏了,同事建议王戟换个新轮椅,他没同意,换了个轮子。今年年初,轮椅的扶手坏了,他用胶带缠起来继续用。

忘我的工作热情,催生研究成果“落地开花”。

深秋时节,硝烟弥漫。随着塔台传出指令,海军某舰载直升机直奔目标海域。伴随着马达轰鸣声,多项任务有条不紊地精准运行。

理论成果成功解决了装备上的问题,王戟的身体却再度出现不适。2021年4月,他再次入院治疗。

得知消息后,刚留校不久的学生李明龙带着爱人一起去医院看望恩师。王戟没有提一句自身的困难,反而一直在关心李明龙工作忙不忙、怀孕的妻子有没有困难。

从病房出来后,李明龙的眼睛湿润了:“老师就是不愿意麻烦别人,总替别人着想。”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里,王戟依然“上足了发条”,时时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在线指导学生论文,研究科研项目进展……

他特别挂念自己带的20个学生,想跟这些“小伙伴们”一起去美食店“打卡”。

图①:出院后,王戟一直坚持康复训练,第一时间重返教学科研一线。

图②:王戟参加学术会议。

国文成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