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出海与归航:宛如平常一首歌


■本报特约记者 李维 通讯员 于纯浩 杨捷

时光奔涌向前,一如战舰踏浪的征程不曾停歇。

航行于广袤大海疆,闪烁的灯塔与天上的星辰都是水兵人生的“参照系”。一条深蓝色的航线连亘延伸,串联起祖国的海域、水道和港湾。

不同的航道,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旋律。

有时,人生是欢快的节奏。伫立驾驶室,副航海长孙俊辉遥望海天交汇处出神。破浪前进,驶向远方。这一路,水兵交替接力见证战舰从深蓝走向更深的蓝。

有时,人生是平淡的韵律。置身“水线之下”,轮机技师马正江在机舱巡查,记录设备运转动态。机舱一侧,几枚暗黄色的仪表灯明暗闪烁,色调如朝霞般温暖——那是马正江最喜欢的颜色。仪表灯、照明灯,属于水兵的“一米阳光”,举目可见却情深意长。

有时,人生是温暖的回旋。休假在家,舰政委罗晓光每次去接儿子放学,都要走路去,再走路回。陪伴儿子长大,无论以何种形式,他觉得人生才没遗憾。航行在海上,这位老水兵经历了太多惊险的航程。陪伴家人时罗晓光会刻意调慢生活节奏:“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该平淡时归于平淡,该搏击风浪时勇敢出击”。

水兵心中,舰艇的航迹就是成长的轨迹。出海与归航,不同的海域,不同的航程,都是人生的旋律。

——编  者

竞速般的节奏

随战舰出海,触摸时代节奏,感悟成长增速

接过留有余温的铅笔,孙俊辉在航海日志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的时间,副航海长孙俊辉将指引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呼和浩特舰的航向。

“大海那么大,军舰不是随便跑嘛。”刚接触航海专业时,年轻的孙俊辉总是不知如何解释亲友的疑问。

第一次随战舰出航,孙俊辉找到了答案。

舰艇离码头,驾驶室成了忙碌的地方,舰长不停地发出舵令、车令,传令兵大声报告各观察点位报送的情况,汽笛声一遍遍地警示周边的船只。

交织的声音中,一个高亢声音不时响起:“舰位偏右”“建议航向”……那时的孙俊辉喜欢“躲”在航海长的背影里,看着巨大的战舰在指挥员的指令声中,穿过狭长水道,驶向开阔海域。

“何时才能像航海长一样,气定神闲地指挥一艘战舰出航?”孙俊辉期待着。

舰艇军官的成长轨迹与舰艇的航迹“重叠”——当时,孙俊辉给自己定下“出徒”的时间:5年。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翻开呼和浩特舰的“航泊日志”,可以清晰看到,这艘战舰每年在海上远航的时间超过200天。

一年有一半以上时间随战舰出海,让孙俊辉触摸到了时代的节奏,更让他感悟到了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的同频共振。

又一次战备巡航开始了。呼和浩特舰响起刺耳的警铃声。没有迟疑,孙俊辉背上个人防护器材冲向作战室。还未来得及平复急促的呼吸,借助橘黄色的灯光,孙俊辉摊开海图,拿起圆规和铅笔开始了绘图。

训练展开,孙俊辉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当下舰艇应该最快占领的攻击阵位。

大海、战舰、高山、目标……现实世界的一切,此时都化作了孙俊辉笔尖下的“黑点”;而他精心计算得出的“墨线”,又将变成现实中的航迹。

“我绘制过的海图不知道有多厚。”这些年,呼和浩特舰每一次巡航或训练,孙俊辉都要埋头绘算。一张张精确绘制的海图,见证着孙俊辉快速成长。

硝烟还未散尽,补给训练展开。一艘补给船压着浪涌,缓缓驶向呼和浩特舰。接下来,两艘舰船要保持相对静止1个多小时。

每次海上补给,孙俊辉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两舰距离的变化、风的变化、涌浪的变化……孙俊辉把自己的感观无限放大,如“虎嗅蔷薇”般感受风浪、感受舰艇。一组组数据从孙俊辉脑海蹦出,成为任务的数据支撑,更丰富了他的经验。

对数据掌握的精准程度,取决于经验,更取决于训练的频率。“最精准的数据来自百千次的实战锤炼。”孙俊辉说。

漫漫航行路,难有闲暇时。不过,孙俊辉一有空,就会听上一会儿说唱或电音,似乎耳朵里传来的愈发急促的鼓点,暗合了他竞速般的节奏。

平淡的韵律

习惯了平淡的味道,平淡也成为水兵的底色

马正江的微信没有设置专属头像,也没有“个性签名”,连朋友圈功能都未曾开启。躺在五光十色的微信列表,他那灰色的“默认头像”是如此别致而又不真实。

问及缘由,这位在舰艇工作20多年的轮机技师告诉记者:“网络比大海还复杂,小心驶得万年船。”

细心、谨慎,这是马正江的人生信条,也是舰艇机电人的共性。面对变化莫测的海情和天气,以及纷繁的海上任务,马正江和战友们追求的唯有机械安全稳定地运转。如果将人生比作旋律,他说那将是简单、重复的韵律。

凌晨,马正江翻身起床,摸到电话前,拨通了轮机监控台的电话。“情况正常。”寥寥几字,这是每一名机电兵心中最期待、最动听的声音。

更衣、洗漱,马正江准时来到操控台。因风浪而“抖动”的铁桌上,上一更值班员留下了一杯咖啡。庞大的机舱内,浓烈的机油味也不能完全盖住这股醇香。但马正江只是习惯性地拧开跟了自己快10年的保温水壶,灌了几口温开水。

习惯了平淡的味道,平淡也成为水兵的底色。咖啡、浓茶,这些年马正江很少依靠它们提神醒脑。不知为何,他总是“一进机舱,浑身就来劲”。

推开水密门,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马正江的脸覆上了一层薄薄水汽。

灯光映衬下,他那张被海风吹得沧桑的脸庞,此刻显得细腻而润泽,“我家属常给我买面膜,但我用不惯,还不如进一次机舱来得痛快。”

嘴上痛快,心里却五味杂陈。自从新兵连结束后,除了休假,马正江几乎每天在机舱里泡着。温热水汽、滑腻油气浸透他的脸庞,久而久之,他的脸跑赢了他的年龄。

这样的面孔,几乎长在每一名老机电兵脸上。进入机舱,马正江用力擤了擤鼻子。充斥着机油味的空气有点刺鼻,马正江却说:“这个味才对,才让人安心。”

沿着狭长的梯道往里走,大大小小的设备组成了独一无二的“乐团”。在马正江看来,它们演奏的旋律难以描述:“或是尖锐地嘶鸣,或是低沉地咆哮。”

马正江的巡查方式很传统:打着手电筒,在错综复杂的管道里钻来钻去,直到看到“理想中的画面”才罢休。

操着听音棒,一头接着机械外壁,一头顶着耳朵,一趟下来马正江耳朵麻了红了;他常用手揩一把机器内部的油,搓一搓,再闻一闻。

清晨6点,巡查完数趟的马正江回到监控台,记录下巡查情况。

记忆中,马正江最爱日出时分。常年置身于“水线之下”,既难体会到夜观星象的浪漫,也很少领略过海上日出的壮美。仪表灯、照明灯发出的温暖色调,是属于他的浪漫和烛光。

要下更了,马正江又一次凝望眼前的老伙计——燃气轮机。这是一台体型巨大、动力澎湃的好伙计。马正江入伍后学的是蒸汽轮机,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蒸汽机大拿”。

“没有马技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他玩不转的蒸汽机。”彼时国内蒸汽轮机发展成熟,加之马正江肯下功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成长很快。

马正江知道,燃气轮机才是舰艇动力的“下一个时代”。当得知支队即将接一艘国产燃气轮机的军舰时,马正江赶紧报了名。

很多人劝他:“机电人讲究个稳当,你这事办得就不稳了。”事实也是如此,“蒸汽轮机”与“燃气轮机”二者字面相差无几,但“两种舰艇却有天壤之别,材料、机械构造的理念都是跨时代的提升。”

跳出荣誉满身的“舒适圈”,马正江这步棋走得出人意料。马正江有自己的考量——“我是守旧,但我守的是机电人对动力保障的不懈追求。”马正江认为,自己一定能学明白这个“大块头”机器。

马正江喜欢拆解零件、研究机器构造。小到家里的电器、朋友摩托车的发动机,大到机电部门分管的装备,“能拆的我都拆过”。

刚接触燃气轮机,问题叠着问题。“有的技术难题厂家也是头一次碰到。”老马想出了“拆零件”这个法子。

设备间里,“徒弟”邓俊山也跟了过来,静静地看着老马操作,好奇地有样学样。温暖的灯光下,师徒二人的影子映照在舱壁上。

夜深了,简单洗漱过后,马正江又推开了那个熟悉的水密门。“每次睡觉之前,不看一眼这里,就睡不踏实。”

温暖的回旋

从舰艇到家里,变化的不仅是眼前的光景

寒冷冬夜,笔直的高速路上,一辆轿车呼啸而过,罗晓光的脚一直匀力踩在油门上。此时,他正在休假回家的路上。

“休假”——两个稀松平常的字眼,对于一个“陆上作客海为家”的舰政委而言,却是日复一日的期盼。

瓦楼中,一双明亮的眼睛透过窗户正盯着楼下过往的车辆。

刹车、熄火,钥匙还未及拔出,孩子稚嫩的叫声响起——“爸爸!爸爸!”抱起孩子,牵起妻子的手,一家人终于坐到了餐桌前。

团圆的幸福来得突然。眼前的菜品,罗晓光全没往心里记,他只记得那顿饭吃到了深夜。儿子玩累了,就在罗晓光怀里睡着了。那些脑海中的战风斗浪画面,也随着孩子熟睡的笑靥,渐渐归于平静。

从海上到陆上,从舰艇到家里,变化的不仅是眼前的光景,还有生活的旋律,温暖一路随行。

早上6点,罗晓光如往常一样起床了。不同的是,他没有巡视全舰,没有站在舷梯口等着舰员出操训练。这次,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全家人的早餐。昨夜,他还像个“客人”,一睁眼,他已经完全回归这个家庭。

湖南米粉、手工饺子、肉馅包子……儿子一周上5天课,有罗晓光在的日子里,每顿早餐都不一样。

在家的时光过得飞快,每次去接儿子放学,他都要走路去、走路回。“陪孩子走一走,还能一起聊聊。”不能陪伴儿子长大,他觉得这是人生的无奈与遗憾。

航行海上,这位舰政委经历了太多惊险的航程。休假时,罗晓光会刻意调慢生活节奏,“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该平淡时平淡”。

他和妻子都是湖南人,从前是“无辣不成席”,可如今餐盘里不仅鲜红的辣椒难见,连盐也放得少了。“生活的滋味千万种,需要细品和感悟。”

小溪终流大海,大海将化作雨,再次汇入溪流。尽管这位生活在舰艇上的水兵每年在家休假的时间不长,但在妻儿心里,他才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在儿子眼中,父亲就是自己人生的战舰。

书柜里,军事杂志是这位识字还不多的小家伙儿最爱的读物。搁物架上,手工搭建的军舰、战舰模型是孩子的“得意之作”。书桌上,静静摆放着一篇作文《我的爸爸》。

相较于当下父母对子女成绩上的苛求,罗晓光却喜欢把目光放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上。在这位老水兵的影响下,小家伙儿阳光而自信,积极又坚韧:“我的爸爸有大海一样宽容的性格,我也要把大海放在心里。”

前几天,妻子通过手机发来一张照片,他们的儿子举着刚写好的虎年春联,虎头虎脑很活泼。

临近春节,罗晓光启程出海,这副春联也就成了儿子送来的新春祝福。

作为父亲,他觉得,这是人生最温暖的回旋。

图①:航行中的呼和浩特舰;图②:孙俊辉使用测距装备;图③:温暖光束映照着马正江认真的脸庞;图④:在舰上给水兵们讲课的罗晓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