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海外同胞仍在辛勤耕耘,使领馆、中资企业等海外派驻人员和广大留学生仍在勇毅坚守,无数追梦人还在奋斗奉献。大家辛苦了,我向大家致以诚挚的新年问候!
——摘自习主席二○二二年新年贺词
年越来越近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家,是最强大的“地心引力”;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
抬头仰望,在这个中国人心中最有分量的节日里,正在浩瀚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距地383千米的高空家园,以每秒7.6公里的速度在奔跑。
低头细看,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神州大地,成百上千的测控装备日夜守护着“太空家园”,成千上万的航天人把团圆的承诺一推再推,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把一道道数据由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
俯仰之间,飞驰的“天宫”与默默的坚守,构成新年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俯仰之间,在这群忙碌的身影里,我们时刻感受到有一种东西在熠熠闪光。它无形,却无处不在;它无影,却无坚不摧。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一种浸透在中国航天人血脉中的力量之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人们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不久,陈赓大将曾向刚刚回国的钱学森请教:“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
此后的几十年间,多少人面对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多少人面对“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反差,甘守清贫、长坐“冷板凳”;多少人面对城市的优越繁华,凝神静气、扎根大漠戈壁;多少人面对利益与价值的多元选择,甘洒热血,从青丝熬到白发……凭着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毅力和精神,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两弹一星”震山摇岳、载人神舟一飞冲天、“天舟”“天宫”太空筑梦……中国航天人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他们积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闪耀着踔厉奋发的夺目光芒,绽放出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已经与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等大国重器一起,成为中国航天的标志和象征,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攀登科技高峰、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阔步疾行。
人们仰望星空、关注航天,正是因为奋斗的底色历久弥新,更是因为梦想和奋斗始终是人生的关键词,踔厉奋发是不变的主旋律。
很多人都知道,“嫦娥五号”月球取样归来的神奇,但可能并不知道,其使用的制导诸元共几千个参数,每个参数包含十几位有效数字,10万余数字必须多人轮流唱读核对确认无误;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极具挑战,但可能并不知道,航天员为完成这项任务,在地面模拟训练了1500多次;很多人都知道,景海鹏3次进入太空,但可能并不知道,那是因为50多岁的他仍然和入伍时的自己一样,有着不变的梦想、不变的坚持、不变的认真和日复一日的苦练……中国航天比比皆是的动人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圆梦,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奋斗的征程。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奋斗精神,一脉相承。神舟五号发射时,指控中心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一辈航天人;如今放眼望去,发射塔架下、测控大厅里、测量船上已是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接过了老一辈手中的“火炬”,把需要“扛得住艰苦,耐得住寂寞”的航天事业作为终身志向,成为探问苍穹的新一代接班人。
面对越来越璀璨的万家灯火,没有一个游子不想与家人团聚,但这些年轻的奋斗者,却在岗位上诠释着另一种“年味儿”。听,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由“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仍在发出一声声沉稳的“北京明白”,确保天地联系畅通;看,在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5岁的北斗团队、天路团队,无数的身影依然像往常一样忙碌,百千螺钮、精雕细琢,数据烟海、抽丝剥茧……他们在思念中守护使命、在细节中彰显责任、在坚守中体现价值,描绘出一幅最美的“敬业福”。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再过几天,三位航天员会在“天宫”与我们一起守岁,在茫茫太空辞旧迎新,同时,也拉开又一个航天年的序幕。神舟十四号已整装待发、空间站在轨建造即将完成、“天问”“祝融”又将揭晓新的火星奥秘……新的梦想已在眼前,新的征程已在脚下。祖国的成就、时代的精神赋予我们追梦的力量,也等待着我们继续用奋斗点燃前进的引擎,牵引向上的力量,奔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