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一间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
攻读博士的3年里,深夜12点后离开实验室成为王琛的常态节奏。像陀螺仪指引航天器,这灯光也照亮着他的奋斗之路。
研究生毕业典礼的前一晚,王琛和师弟邱松像往常一样,将桌上的实验器材一一归置好。
“琛哥,看这儿!”快门闪动,留下一张王琛和陪伴自己3年的实验台的合影。看着这些摆弄过无数次的光学元器件,王琛的思绪回到了研究生入学之初。
当时,实验室的条件还十分简陋,王琛和控制组的同学不得不共用一个实验室。对于两个时间紧、任务重的课题组来说,到了攻坚阶段,他们必须不分白天黑夜排班使用。
“你们前半夜,我后半夜吧。”一段时间里,王琛把闹钟定在了凌晨1点,前半夜改完论文眯一会儿,后半夜起来换班做实验。
“这是未来航天技术的关键,我们必须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每当想起导师任元教授掷地有声的话,他觉得再辛苦都值了。
3年里,在面前的这张实验台上,王琛和同学们有过困惑和疲惫,也迎来过惊喜与收获。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实验室出来,呼吸着清晨清冽的空气时,心中满是又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成就感。
在一次实验过程中,王琛和师弟在器材上观察到了一系列奇怪的频谱信号。
为了对这种现象作深入研究,他们自己搭建了一整套实验装置,但频谱信号却如幽灵般捕捉不到。他们一次又一次调整,可先前的现象依然没有出现。
“可能是偶然现象吧。”师弟们劝他终止研究。但反复对比实验数据后,王琛还是选择了坚持。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在导师团队指导下,王琛带领创新小组成员不断优化提升控制精度,终于观察到了与之前相同的信号!
埋首实验台前,研究生阶段,王琛共发表SCI论文1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既凝结着他日夜奋斗的辛勤汗水,也记录着他在科研领域迈出的坚实足迹。
如今,毕业在即,凝视那张“合影”里的一个个仪器,王琛的眼里满是深情。
过去,面对实验室大量更新配备的实验器材,王琛主动担起了归类整理任务。将它们收拾得井井有条,是他结束每日工作例行的事。
“琛哥,实验器材放在哪儿了?”回答师弟们的此类问题成了王琛的家常便饭。时间一长,他对数百件不同型号实验器材的参数、数量、功能都熟稔于心,甚至位置都给师弟们作了规范。
“它们就像我们科研人员手中的‘枪’,只有摸熟了、摸透了,才能在科研攻关中打硬仗、打胜仗。”王琛说。
带着这份自信,王琛申请到某基地一线技术岗位工作。“科研力要转化为战斗力,就必须在部队落地生根。”从实验台走向未来战场,王琛的未来“景深”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