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集体活动最后到场,检查调研热衷前呼后拥,对待部属态度傲慢……如此做派,人们称之为“摆谱”。
“摆谱”的说法源自我国东北。19世纪初,清政府逐渐开放山海关,允许关内人士移民垦田。由于远离故土,这些移民担心后世子孙忘记自己的宗族,都要带一本家谱。劳作之余,他们将家谱拿出来,相互比较一下,看谁家的“谱大”,既是闲暇消遣,也有缅怀祖先之意。随着时间推移,“摆谱”的意思不断演化,如今多为摆架子、比资格、耍大牌之意。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不论是摆谱还是摆架子,本质上都是指一个人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故意装腔作势、高高在上,说话打官腔、做事讲排场,以此抬高身价、赢得尊重。
事实上,人们对爱摆谱者历来没啥好印象。新闻学者梁衡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大学教授写了一部书稿,投给某出版社,见数月没有回音,便写信催问。信的正文只有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这本来并无不妥,然而信的落款却有20多个头衔,占了大半页纸。没想到,那个编辑的回信也很有水平。先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那位教授抄列多个头衔,本意是显示自己大有来头、水平很高,不料适得其反,遭到出版社编辑一语双关的辛辣讽刺。
摆谱只是表象,折射的却是内心。国学大师季羡林“最讨厌人摆架子”,直言“这是一种极端的低级趣味的表现”。生活中,少数同志爱摆谱,喜欢故作深沉、耍个派头、端着架子,或是装腔作势、用外在排场给自己撑脸面。这既是缺乏修养和自信的表现,也是器量狭小和见识短浅的反映,不但难以真正树立威信、赢得尊重,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尤其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这样做更是万万不可,不仅使普通官兵不愿与其接近,不利于了解真实情况和正常推进工作,还会让极少数别有用心者投其所好,助长趋炎附势的歪风,有损党和军队的形象。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许多胸怀宽广、内心强大、充满自信的人,往往没什么架子,显得很有涵养修为。周恩来同志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不论对什么人,从不摆架子,身上没有一点儿官气。1961年,他在云南西双版纳与少数民族群众共度傣族新年。参加泼水节时,警卫人员担心总理着凉,要用雨伞遮挡泼来的水,周恩来却让人把雨伞收起来:“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期间,他穿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群众一起用大盆泼水、跳民族舞蹈,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民族同胞间的距离,受到大家的拥戴和敬佩。正所谓,真诚待人受欢迎,放下架子威自立。
农村有句俗话:“牛大马大值钱,人架子大了不值钱。”平常人摆谱,人们顶多看不惯,不愿与其打交道罢了。然而,对领导干部来说,摆谱绝非只是个人品行的小事,而是关系其人品政德、胸怀格局、党性觉悟和工作作风的大事。曾听说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领导干部老爱摆谱,平时架子端得很足,工作中经常颐指气使地指手画脚,动辄厉声批评训斥部属。由于他“架子大、脾气大”,大家一提起他就纷纷摇头,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摆谱抬高不了身价,也摆不出真正的威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放下架子才能抬高身价。有人说:“架子是扔在地上也没人捡的东西,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摆架子。”放下架子不摆谱,既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领导干部理应自觉摒弃摆谱的行为陋习,努力正心修身、涵养人品官德,用自己宽广的胸襟、过硬的素质、务实的作风立威立信,赢得官兵的信任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