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人们对于“仗”的理解认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同。战争史反复证明,对“仗怎么打”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常常是导致训战脱节、进而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一个耳熟能详的口号。这个口号把训练的指导原则、训战结合的标准要求表达得通俗明了。长期以来,正是在这一指导原则带动下,我军训练实践不断地贴近实战、适应实战、走向实战。
不难理解,“仗怎么打”是“兵怎么练”的前提条件和决定因素。战争年代,“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很容易理解把握。但在和平时期,要切实遵循和践行好这一原则,却不是一件易事。其中最关键也是最要紧的,是要首先弄清未来究竟打什么仗?未来之仗与昨天之仗、今天之仗异同点在哪儿?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练兵者头脑中描摹一个未来战争的大致轮廓和“场景”,并据此倒逼今天的训练与之尽可能契合,否则,“兵怎么练”就成了盲人骑瞎马,坠入臆想妄断,虽然消耗大量人财物力,练兵活动却很可能不得要领,甚至离题万里。
人人心中有罗马。事实上,人们对于“仗”的看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将其看作历史上打过的仗,有的把它设想为深入研究过的仗,有的则把它构想为凭借既有知识、经验和视野进行科学预测和推论的仗。
对于历史上打过的仗,当然需要深入剖析和认真借鉴,并从中汲取普遍性规律用以指导今天的训练活动。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时过境迁,今天的战争形态、战场条件与历史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只可汲取过去战争中经实践验证过的制胜思想和有益经验,而绝不能简单克隆复制、照搬照套过去的作战样式和手段。
对于深入研究过的仗,虽然会有许多业已洞察的精妙之处和值得借鉴的可用之方,但由于受学识水平、研究角度和占有资料等因素的局限,难免存在以偏概全,不宜轻易肯定和全盘接受。
至于凭借既有知识、经验和视野进行科学预测和推论的仗,相对于前两种应该说是进了一步,但由于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会夹杂着许多不合时宜或不切实际的主观想象的成分,需要在实践和科技进步中不断校正、检验。
对“仗”的不同理解和认知,往往决定着“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手段的不同取向,也决定着训练质量和训练效果。在不清楚未来战争究竟会怎样的情况下,要依据“仗怎么打”来组织指导“兵怎么练”,无疑需要对“仗”进行审慎科学、严肃细致的预想、预构、预演。倘若预想不对、预构不准、预演不实,必将直接影响“练”的成效,而今天“练”的成效又将影响和决定未来“仗”的成败。
战争经验告诉我们,对“仗怎么打”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常常是导致训战脱节进而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在远东战役中一朝覆亡,原因固然很多,但其平时的训练状态与发展变化着的战争形态严重脱节,当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时,日军训练以“天佑”“皇威”“武士道精神”作指导,单纯强调“白刃主义”,偏重剑术和射击训练,当苏军以强大的坦克机械化兵团实施凌厉突击时,日军既无足够的心理准备,又无有效的抵御之法,结果自然难逃覆亡的命运。此外,诸如波兰军队用“骑兵战”对付“坦克战”、法国军队用“堡垒战”对付“闪击战”等遭失败的战例,都可以从“练”与“仗”脱节上找到原因。
毋庸置疑,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今天的人们对于“仗”的理解认识有所生疏,有时无论怎样对战争保持足够的警惕并投入力量悉心研究“仗怎么打”的问题,仍无法摆脱未经实战检验而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很难预想和架构出逼真的战争样式和战场环境,极易使“练”与“仗”形成两张皮、造成严重脱节。何况,战争形态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即使对今天乃至明天可能发生的战争有着较为清醒理性的认识,也很难肯定能否跟上明天乃至明天以后实际发生的战争步伐。
由此看来,要依据“仗怎么打”来有效指导“兵怎么练”,就应当像打移动靶标那样,选好“站立点”,定好“瞄准点”,把准“提前量”,努力实现“练”与“仗”的最佳结合。这个“站立点”,就是军事变革的前沿高地;这个“瞄准点”,就是未来战争的制胜目标;这个“提前量”,就是超越时空的练兵备战。概而言之,就是要站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上,敏锐洞察强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战争的深刻影响,及时掌握高新技术武器的发展应用及其对作战方式的全面重构,超前设想未来战争的形态、主要样式和战术战法,真正从各个方面把“仗怎么打”弄清楚、搞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让今天的“练”提前进入战时状态,与明天的“仗”高度契合,从而牢牢掌握制胜未来战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