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为文学史写真存照


■吴思敬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0月)是记者、批评家舒晋瑜采访了49位鲁奖获奖作家和10位鲁奖评委的访谈录。该书与她此前推出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恰成双璧,为研究获奖作家和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资料。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的出版,有助于对鲁奖获奖作家的深入研究。舒晋瑜所采访的作家均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是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与这样的作家对话是有难度的,更何况是深度对话。实际上,舒晋瑜对每位作家的采访都是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采访之前,她要熟读作品,列出采访提纲。对话开始时,她摒除了那些客套话,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一般性介绍,而是直奔主题,提出的问题尖锐、深刻、泼辣,一下子把作家置于无处可退的文学现场,进而激发作家思辨的火花。在这部书中,记者与作家言来话往,舌剑唇枪,既互相理解欣赏,又充满了睿智的交锋。

在采访之后,她给每位作家都写了一篇简短的“采访手记”,像采访史铁生后所写的那段话:“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深长。”这是舒晋瑜对史铁生为人的精彩概括,也可以说是她为这位作家勾画的一幅精神素描。

为了让读者能对采访的要点与精华有更深的领悟,舒晋瑜还在每个采访的段落前加上几句类似小标题的黑体字按语,进一步把这位作家的精神气质凸显出来。还是以对史铁生的采访为例,舒晋瑜用了如下两段话分别作为对史铁生采访内容的概括:“史铁生的写作没有计划。因为精力不济,多数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而已。‘我想对读者说的,就是我想对自己说的,都在我的作品里。’”“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悲观,如果陷在里面,写作就会萎缩。史铁生说,每个人都有局限,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局限中试图去超越。”这两段按语,再加上舒晋瑜写的“采访手记”,似乎可以视为舒晋瑜为这位作家撰写的一个扼要的“作家论”了。舒晋瑜在作家获奖之际,第一时间写出鲜活灵动的“一家之言”,在推动鲁奖作家研究方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的推出,有助于对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完善与改进。文学评奖制度是特定时代文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侧重在以作家、作品为核心的文本研究,相应的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比如文学制度的研究就比较薄弱。实际上文学制度既是文学生产与传播的条件,也是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结果,既对文学产生制约和引导,也给予文学以体制保障。文学制度包括文学社团的组织制度、职业作家制度、报刊丛书与传播制度等,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文学评奖制度。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与《深度对话鲁奖作家》,就是对文学评奖制度的一种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不仅对于观察那一阶段的文学史,而且对于思考未来的文学制度建设亦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中,许多作家都直接谈到了获奖的感触,也谈到了他们对评奖的看法,这是很宝贵的文学材料。而更有意义的是舒晋瑜对评委的采访。舒晋瑜所采访的评委都是资深的作家和评论家,担任过多届评审工作。舒晋瑜把这些评委的感触、意见集中起来,无疑会对完善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舒晋瑜风华正茂且有坚定的目标,她表示:“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继续,我的‘对话作家’也将追随下去”。这话透露出一位文学记者的抱负与气魄。我相信,以她的才华、见识与韧劲儿,这一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