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诠释历史的逻辑


■丁晓原

近读丁晓平50万字的报告文学新作《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年5月),我不由沉浸在那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人民的胜利》描写了一代为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倾力奉献的“人民之子”,他们气韵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矗立在我们的眼前,召唤着走在新征程上的后来人砥砺奋进。

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方面的主题写作蔚然成风。丁晓平的《人民的胜利》以其对特定历史时段所做的一种“总体性写作”,显示出非虚构历史叙事的大格局、大气象以及内含其中的大主题。作品聚焦于1946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包括《前夜》《翻身》《决战》《统战》《外交》和《开国》6章,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真实生动地揭示出了实现“人民的胜利”这一伟大事件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从而使得作品对历史现场的文学重述具有了历史哲学的意义。

要有效地再现过往时空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就必须能够深度抵达历史现场,再现特殊现场中的人物以及相应的场景,并且能够从中透见历史的气场及其精神特质。“现场感”是此类写作获得成功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现场感”包含着人物、事件及其存在的环境,这些构成了作品叙事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现场感”有益于作品真实感和文学性的增强。“历史创造”与“创造历史”体现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者聚焦“历史创造的现场”,在作品中呈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或全景或特写的历史场景。

在作品的6章安排中,《开国》无疑是全篇叙事的高潮部分。其中有新政协会议筹备的种种精心而细致的现场,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代表讨论审议的热烈和欢欣的现场,更有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告和人民笑逐颜开的现场。所有这些,作者都作了充满画面感和镜头化的处理,同时又通过不同方式配以历史在场者的种种“声音”,使作品的叙事具有视听效果。作品的每一个章节涉及的都是重大的历史课题,这需要作者熟悉并掌握丰富的史料。多年的主题写作,使得丁晓平对党史、革命史十分熟稔。从书中规范的标注,可以看出作者作了大量的专门性阅读,将丰富的史料熔铸于一体,使作品在呈现历史时有着特别的厚实和新意。其间,存录了许多有情有义也不乏趣味的细节,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怀和致敬。

《人民的胜利》不仅注重对历史现场的呈现,也强化对人的精神现场的摄照。无疑,作品最重要的主人公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作者对毛泽东的叙事是充分的、多维立体的,最为感人心怀的是对毛泽东特有的精神气场的表现。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的苹果树下,毛泽东接受斯特朗的采访时,纵论国内外大势,“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名言表达的是理性与自信。在陕北的山沟里,“我决定和陕北百姓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显示出的是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精神风度。而在西柏坡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彰显的则是历史创造者的雄才大略。与此相关的种种精神叙事,复现的是人物独具魅力的人格,这也是这种大历史书写中最为动人的篇章。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丁晓平如是说。正因为作者具有这样的认知自觉,所以《人民的胜利》揭示了“开国领袖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诠释了历史大势与历史逻辑。人民,既是历史结构的一种伦理,也是观照历史的一种尺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及其成功实践最为真切生动的写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