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空利箭,傲视苍穹。
西北戈壁,静谧的夜空,繁星点点。“丁零零……”一阵长长的警铃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宁静的夜晚。“发现不明空情,立即转入一等,准备抗击!”中部战区空军某地空导弹兵营长郭向东一个大跨步登上雷达指挥控制车,大声喊道。
官兵们立即冲出帐篷,奔向战位,准备痛歼来犯“敌机”。开机,导弹起竖,雷达对空辐射,随着一个个口令报出,准备工作一气呵成。目标搜索雷达开始快速旋转,警惕地捕捉空中目标的蛛丝马迹。
一场电磁环境逼真、参演要素全面、完全未知条件下的体系对抗演练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目标跟踪不稳定!”雷达操作员于乃庭上报空情。“敌”导弹突然施放强干扰,雷达显示屏上一片“雪花”。关键时刻,营长郭向东镇定自若,迅速安排田宇晨辨别干扰源和干扰类型,实施反干扰操作,搜索操作员田宇晨根据预案及时开启干扰对抗,目标又重新出现。
正在郭营长准备下令射击时,突然搜索席田宇晨报告:“发现‘敌’导弹干扰强度增强,目标暂消。”看见满屏幕的干扰信号,郭营长立即下令:“启动第二套预案!”操作员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利用外部信息,目标又重新出现。
“目标出现、目标允射,3、2、1,发射!”随着郭营长的一声令下,两发导弹带着巨大的火光腾空而起,如离弦的利箭,将天空照得宛如白昼一般。弥漫的硝烟,闪亮的火光,在夜色中显得愈加震撼。随着一声巨响,两枚导弹正中“目标”。
“发发命中!发发命中!”阵地上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官兵们合力将营长郭向东和教导员李巍高高抛起,用地空导弹兵特有的方式庆祝胜利。在被官兵稳稳接住的一刹那,郭向东觉得这群兄弟实在太可爱了,“有他们在,我这当营长的心里踏实!”
弹道如虹,全营官兵脸上洋溢着豪迈——从开始抗击到精确命中目标,用时不到2分钟,区间内有效发射窗口极短。如此紧张激烈的实弹对抗,无异于与“敌”拼刺刀。
编织一张坚不可摧的九天火网,这是地空导弹兵坚定不移守卫祖国领空的使命担当。
二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发射阵地上一片寂静,除了口令声,就是一张张表情严肃的面孔。
营里抵达大漠腹地后,立即遂行“进驻就打”课目。可偏偏此时,一枚主打导弹突发故障,贻误了战机,这让郭向东瞬间心理压力倍增。
面对主打导弹出现的故障,有人提议迅速上报机关,有人提议找厂家解决。箭在弦上,时间不等人。郭向东下定决心:“自己解决!”他迅速召集技术骨干,一边自查,一边给厂家打电话请教。经过紧急排障,终于把隐患彻底排除。
随着团队整建制进驻靶场,各项考核也接踵而来。营与营之间的竞赛、同型号武器与不同型号武器之间的竞技、战斗作风与训练作风的比拼,无疑给每名官兵都带来严峻的考验。加之第二次实弹发射日益临近,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的官兵们,都盼望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郭向东心里更是充满期待。
随着训练强度不断加大,郭向东每天上下战车几十次。由于右膝半月板Ⅱ度损伤,平时简简单单的上下战车动作,此刻每一个来回对他来说都是痛苦。疼得实在受不了,他就用热毛巾敷一会儿,然后贴上一贴膏药,坚持工作。
一天凌晨,指挥员短促有力地下达“发射”口令,伴随一声巨响,一束耀眼的火光瞬间照亮了整个阵地。指挥方舱内,郭向东死死盯住雷达显示屏。此刻,显示导弹实时位置的三角形符号缓慢地向着目标移动,坐在一边的指控班技师、上士田宇晨双眼紧盯屏幕,短短数十秒的时间,仿佛比几个小时还漫长。他屏住呼吸,好像生怕干扰了导弹信号的移动,直到两个信号完全重合,通过屏显参数判定目标命中的那一刻,才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欢呼声响彻凌晨的夜空。“空中开花”,对于地导部队官兵来说,是最高的荣誉,也是最大的褒奖。
“命中!”这两个字,对于地空导弹兵来说,意义非凡。作为操作席位上的唯一军士,田宇晨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和感受,尤为深刻。
刚上岗那段时间,田宇晨的参数报读不够流畅。为了快速适应岗位需要,他将一页页的参数代码写在纸上,每天早起半小时读参数代码。有段时间,他因患甲沟炎拔掉了脚指甲,走一步疼一下,但他仍坚持每天上阵地,从没耽误过训练。
接新装后,别人晚上加班到11点,田宇晨却主动加班到次日凌晨1点。操作训练时开机时间有限,他就组织战友将操作按钮画在纸上模拟练习。有时为了优化一个操作流程,哪怕只能快1秒钟,他都要尝试推翻现有流程,进行优化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成长为团里数一数二的指控技师。
征尘未洗,硝烟又起。正当营里即将归建之时,又接到命令执行另一项对抗演习任务。田宇晨和战友们直接转场,奔赴戈壁深处。
此时,已是盛夏时节,烈日的炙烤让戈壁酷热无比。某新型主战装备隐藏于沙漠边缘的一处流沙地带。凌晨时分,突然狂风四起,从睡梦中惊醒的官兵眼看帐篷快支撑不住了。他们刚跑出来,帐篷就被狂风连根拔起,被风沙卷着消失在夜色之中。
大家刚要去追帐篷,田宇晨大喊:“先保护装备!”于是大家又掉头冲向了装备阵地。他知道,装备车辆虽不会被吹跑,附属设备却容易被刮坏。于是,漆黑的夜里,田宇晨和战友们迎着风沙将相关设备撤收,在装备车里度过了一夜。
三
某型便携式导弹发射手丁显焕,看着长长的发射筒,心中按捺不住的激动,“做一名优秀的发射手,亲手打下‘敌机’”的梦想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就这样,奔着目标,他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刻苦训练。
据筒训练是发射手的基本功。在执行警戒任务时,发射手往往需要长时间据筒,以保证在敌人从空中突袭时能够快速反应。但发射筒又大又长,要扛着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提高训练效率,他们给训练筒加了钢筋,比标准重量重了好几斤。新手练个十来分钟就受不了了,而丁显焕一练就是半个小时。
据筒跟据枪一样,瞄准时需要一个靶子。丁显焕就假想目标像电流一样在电线上移动,沿着电线来回瞄准。电线的走势起伏不一,他就不停地调整发射筒的角度,以保证时刻把准星放在目标上。夜训时天太黑,丁显焕就用激光笔照射在墙上,盯着不断移动的红点坚持训练。就这样,丁显焕在不断的历练中逐渐打牢了基础,并在厚积薄发中等来了他梦想中的时刻。
作为入伍近三年的年轻射手,营里这次决定让丁显焕以主射手的身份参加实弹考核,积累实弹打靶经验,并安排经验丰富的中士张仁杰给他当副射手。
尽管有些紧张,但内心对胜利的渴望让丁显焕勇挑重担。距离实弹考核的日子越来越近,他一遍一遍地训练、反思、总结、改进、再训练,像着了魔一样和副射手一边磨合一边改进战斗操作流程。实弹发射中,丁显焕在副射手的指引下,迅速捕捉从远处飞扑而来的无人机,分析预判方位,调整发射筒角度,一击即中。
丁显焕愈战愈勇,打下无人机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对第2次考核时因装备性能问题没有打中目标耿耿于怀。总结反思之后,丁显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
地空导弹兵作为独立作战单元,撤走进打防,人多事杂,专业多、分工细,各战位都需要过硬人才。为了抓好人才培养,郭向东和教导员李巍可没少下功夫。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郭向东带领官兵在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和装备改进等多个领域开启“头脑风暴”,用创新因子激发训练改革的活力。
训练席位有限,他们就交叉分组。人停机不停,一拨学理论,一拨练操作,循环交替,争分夺秒。没有经验,就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邀请工厂、院校、部队专家骨干到营里授课帮带。
没有“目标”,就研究“对手”,充分运用现地条件、现有设备,开展捕捉真实目标、抗干扰等课目训练。通过摸索研究,官兵们取得了首次成功拦截新型突防弹道导弹、首次成功使用新型拦截弹拦截全战斗状态弹道导弹的好成绩。
矛愈利,盾更坚。昂首屹立,张弓引箭,傲视云天。每当看到阵地上导弹起竖,郭向东的内心都会升腾起由衷的自豪。悠悠蓝天,宁静祥和,这是属于地空导弹兵的铁血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