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是一个自觉思考时代,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新作《北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7月)就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也发人深思的作品。这部充满地域风情魅力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代北地拓荒者、建设者奋斗的命运故事,展现的是北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突出的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课题,讴歌的是时代精神。
《北地》的亮点首先在于构思精巧。老干部常克勋晚年得病,却顽强地要回忆自己的一生。他原先写了一个自传的提纲,因病无法进行下去,只在病榻上断断续续留下一些梦呓一般的语句,谁也无法看懂。只有他的儿子,摄影家常寒松坚持认定,父亲的呓语是有思想含意的,与父亲的人生经历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他求助于作家任多秋,共同探求父亲的秘密,完成父亲传记的写作。于是,他们俩来到北地,沿着常克勋当年工作过的一个个地方,开始特殊的寻找采访之旅。作家为处理好这个题材,做了大量案头工作,积累了大量素材,特别是在构思上下了大功夫,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选择了看似轻巧,其实很见功力的写法,形散神不散地展开故事情节。这种“寻找”写法并不鲜见,但风险却挺大,容易走散了,走丢了。老藤成功地化解了风险,完成了一部主题鲜明、人物深刻的优秀小说。作品讲述一个普通的东北干部的故事,表现一个生命近临终点的老人对北地的牵挂、内心的乡愁。这样一来,小说故事容量加大了,思想格局也开阔了。
常克勋故事的重心在小说的后半部,负载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社会元素与时代信息更加丰满厚重,由此折射出当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等问题。这些故事,是常克勋最有价值的人生经历,也是小说最华彩的部分。主人公常克勋走进格拉秋山,又走出格拉秋山。在这里,他洗净了身上的战争硝烟,回归日常生活,完成了从一个英雄向普通基层干部的转换,由此翻开他人生新的一页。他与时代同行,走遍北地的山山水水,经历了数个年代,见证了国家走向复兴的历程。他本人也从一个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经历了许多坎坷,仍痴心不改,坚守住了初心。小说生动描写了常克勋的人生命运,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一个感恩土地、感恩人民、赤胆忠心、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小说描写了常克勋和毕克功两个人的关系,他们性格不同,思想认识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虽有争斗,但是在大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北地的建设和发展。这个意识,两人都非常清楚。常克勋到底是要感谢毕克功的。因为这个“对立面”的存在,常克勋在后来主政一方的过程中,时时感觉到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盯着他,在监督着他。他也因此瞻前顾后,如履薄冰,忧患深思,少走弯路。小说写出这样的人生感悟,揭示升华了二人关系的本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颇有新意。
小说主人公的“呓语”里潜藏着北地之“魂”。小说在“尾声”中通过反复寻找点了题,使得作品蕴含的时代精神宏阔且深邃。主人公常克勋找“魂”,就是要找支撑起他生命、给他精神、给他力量的大地之“魂”、生活之“魂”,本质上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小说主题也引申出深刻的思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依靠的是这片富饶土地,依靠的是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