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基层部队、来自备战打仗火热一线的军队作家,现场聆听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习主席饱含关怀厚爱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让军队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要把这“五点希望”作为新时代军事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时刻铭记在心,忠实遵循践行。
无论是本色传承,还是应有的文化自觉,军事文艺都应当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情关注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强劲足音。军事文艺的传统不能丢失,军队文艺工作者不可失语。这是民族复兴和强军兴军的时代召唤,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期待,也是军队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我感到,军事文艺现实题材创作,还滞后于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当前,我军的力量结构、作战形态和军队主体已然发生深刻变化,但及时深刻地反映这种革命性变化的优秀作品还不多见。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补齐军事文艺存在的短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身处这个伟大时代,要力争当好强军伟业的抒写者、强军实践的记录者、强军征途的鼓劲者,同心谱写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史诗。
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一本质,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凸显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凝聚力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拓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途径方式,讴歌正气满满的美好时代,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还记得2018年春节前,我们冒着严寒、辗转千里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来到第一代乌兰牧骑女队员伊兰老人家里请教取经。伊兰老人对我们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民是文艺的根,一辈子都要努力为人民送去欢乐,一辈子都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军队文艺工作者学习乌兰牧骑,就是要回归艺术本真,就是要走进基层、走近官兵,以强军文化之“魂”凝聚官兵之“魂”,真心真情为官兵服务。
我们要深刻把握新的“赶考”之路对文艺事业的新要求,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意识,突破思维定式、创作模式,努力探索艺术创作生产新模式新样态,不断拓宽创作道路、光大文艺价值,展示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我们的创作如果陷入因循守旧、粗制滥造、不讲质量的泥潭,久而久之,恶性循环,笔下的形象还没有现实中的人物感人,拿出的作品还不如真实的故事生动,那么再正确的创作动机、再高尚的主题,最后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之源。当前,我们更要注重从党史、新中国史、人民军队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力量、凝聚共识,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刻洞察脚下这片热土上的生动故事、美丽心灵和闪光人性,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文艺创作的规律性认识,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在这一前提下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真正创作出不负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军事文艺最鲜活的表达,必然要直面当前改革强军的火热实践。我们要以“轻骑队”的冲锋姿态讲好强军故事。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开新图强需要我们去讴歌,广大官兵坚守家国情怀、矢志强军兴军需要我们去抒写,必须笃定恒心、精益求精,鲜活生动地塑造当代革命军人形象,为变革前行的伟大时代建构新的思想精神与理想价值。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专业水平,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努力让自己的作品有厚度有光亮有力量。
习主席强调指出,“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只有守正道、走大道,才能弘文道、担艺道。军队文艺工作者要像优秀的老一辈文艺家那样做人为文传艺,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当好纯洁心灵的先觉者、精神高地的坚守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争做红心向党、姓军为兵、德艺双馨的文艺战士;要不忘文艺初心,树立精品意识,抵制流量至上,坚决驳斥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现象,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文化精髓,树立军队作家、艺术家良好形象,实现思想高度与艺术厚度相得益彰、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承载起时代的崭新风貌和官兵的情感温度,从而以宏阔的境界、炽热的情感、多彩的笔触,提升军事文艺的光度和美度。
“诗人兴会更无前”。我来自火箭军部队,火箭军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深刻反映火箭军广大官兵时刻听从党指挥、矢志扛起如山重任的精神气质;要既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又深深扎根生活的土壤,以文艺工作者独到的眼光和情怀去打量时代,让笔下流出的文字更加富有温度和情感;要始终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同伟大时代同向同行,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好作品,为不断开创军事文艺新境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为中国作协十大军队代表团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