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金寨


■唐红生

冬日,我们赴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我来到位于老城区的红军广场,满目青松翠柏,庄严肃穆。清寒的风中夹着细雨,崇敬的心情多了份沉重。抬眼望去,纪念塔矗立在山巅,气势雄伟。由广场去纪念塔的台阶两边有大型浮雕,中间的主图案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我自然想起歌曲《映山红》,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火一般的红杜鹃。

拾级而上,眼前墙体浮雕是为了纪念1929年的“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而创作的。1929年5月,商南起义一举成功,各路起义队伍会师在斑竹园,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这是在金寨成立的第一支主力红军队伍。此后,革命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豫东南、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在商南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声势浩大的六霍起义同年爆发,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使金寨有了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红11军各师组成后,就地开展游击战,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

每段台阶的级数不同,寓意也不同。第一段59级台阶,寓意在金寨县诞生的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25级台阶,象征着在金寨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28级台阶,是纪念在金寨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这支红军队伍经过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后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最后的10级台阶,寓意革命战争年代金寨10万儿女参军征战。一级级台阶犹如一本本书,记载了那段峥嵘岁月。数字背后隐含厚重的历史,既寓意深长又无上光荣。

台阶的尽头是“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24米,代表金寨1924年就建立了党组织。纪念塔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镀金大字,塔基镶着汉白玉浮雕,展示金寨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我读着碑文,不禁为之动容,向纪念塔深深地三鞠躬。

纪念塔后方是由洪学智将军题写的“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大门正上方一枚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进入堂内,两侧长廊陈列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帅、老红军题字的碑石。他们饱蘸浓墨、饱含深情写下的字句,或缅怀红军先烈,或对革命老区寄予期望。

大厅的正面是红军人物群雕,战士们正手持步枪、挥舞着大刀,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四周陈列着英烈的照片和名单,他们的音容笑貌永留人间。

其中一面墙上还展示了在金寨建立的12支主力红军序列表及简介,红军的足迹历历在目。金寨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和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红军长征中,四支队伍有两支在此发源,不愧为“红军的摇篮”。

走出纪念堂,眺望四周,山色斑斓多彩,山间云雾缭绕,山脚楼群林立,一派秀丽壮美的风光,把一面党旗映衬得更加鲜艳夺目。

红军纪念堂的后山坡是红军烈士墓园。青山埋忠骨,英名垂千古。一座座坟茔安葬了近200位革命烈士和已故老红军。一株株劲松傲然于风中,苍翠挺拔,如烈士们坚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高贵品格。

山脚下是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展厅内,一件件珍贵物品和一块块图板诉说着金寨人民的革命故事。在数十年的革命中,10多万金寨英雄儿女参军,被追认的革命烈士有1万余人。长达十几米的一面墙壁上,刻满了烈士的名字。张尚文“舍子救红军”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她不仅是一位女游击队员,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正是千万个像张尚文这样的金寨人,如此呵护红军队伍、拥护红色政权,才有了革命红旗在这里始终不倒,高高飘扬。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展厅内响起耳熟能详的旋律。不到金寨,我还不知道这里是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商南起义胜利后,区、乡苏维埃政府的普遍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为了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县委决定编写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曲,共产党员、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罗银青承担了此项任务。正值桂花飘香时节,他触景生情,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并配以当地群众喜爱的民歌曲调“八段锦”。在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赢得了一致赞誉。从此这首歌广为传唱,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金寨党组织和金寨人民英勇奋战、前赴后继,写下了英雄传奇。1955年至1965年,金寨籍有59人被授予将军军衔,成为名副其实“将军的故乡”。一份份斑驳的文件,一件件留有战场硝烟的文物,无不记录着将军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的赫赫战功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党的领导下,英雄的金寨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永励后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