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孕育

——读长篇报告文学《天晓——一九二一》


■张 陵

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是作家徐剑近期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纪实作品。作家以深邃的情感、睿智的思考和雄健的笔力,深入历史深处,还原了百年前一批仁人志士在黑暗年代寻求光明的情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3位代表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艰难曲折的孕育过程,从而提炼出作品的思想主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一条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明之路。

《天晓——1921》聚焦1921年,作者虽然可以掌握丰富的党史资料,但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梳理出一条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思想线索,创作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这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硬骨头”。好在徐剑是一个能啃“硬骨头”的作家。他很快在史料的海洋深处打捞出一个关键性人物,从而找到一把巧妙打开故事之门的匙钥。这个人物就是王会悟。

从王会悟老人的口述回忆入门,作品写到了27岁的苏联共产党人维经斯基进入中国寻找革命者。维经斯基在北京见到了李大钊,又到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南陈北李”开始了相约建党的历史性伟大构想。

王会悟作为中共“一大”的亲历者,她的叙述带着真实的个人生活色彩,带着年代风貌。她回忆了与董必武、毛泽东等人见面的细节,和为“一大”当“哨兵”,后又安排转移到南湖游船,继续开会的各种险情。

王会悟的回忆,把故事引入门之后,作家运用自己多年学习党史积累的知识,通过报告文学作家研读材料的独特方式,把历史碎片一点一滴拼接起来,让叙事进入到历史深层,在众多偶然事件中,渐渐浮现出必然性的逻辑。

作品以渔阳里2号为故事的核心点,展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革命活动的生动描写。作品详细写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写到武汉和广州的共产党人的活动,重点写了湖南共产党人毛泽东、何叔衡等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思考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自觉承担起进步知识分子历史责任的故事。他们都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读书人,深感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苦痛,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潮中,培育了进步思想,勇敢地和旧世界决裂、走向革命道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历史转折时期的到来。

在描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活动的基础上,作家把笔触也伸向世界,展开国际视野,描写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态势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

作品讲述的所有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指向,凸显了作品的主题:苦难深重的中国到了紧要关头,需要产生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政治组织带领中华民族改变苦难命运,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历史的机遇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站出来承担起历史重任,打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天晓——1921》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保持着历史的真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现实状况,探讨积贫积弱的国家民族如何进步等问题。中共“一大”统一了思想,确立了党的目标,走出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第一步。

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孕育过程,也提醒我们从如下几点去体会和感悟“初心”的思想内涵。

其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进步知识分子走进人民群众斗争中的艰苦探索与实践。没有这个探索与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初心”。

其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经受残酷斗争,在大浪淘沙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坚定、不断充实、不断铸就的。作品对13位中共“一大”代表都展开了生动的讲述。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和结局,令人感慨。有的人经受不住考验,丢失了“初心”,必然要被历史淘汰。能够守住“初心”,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其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以流血牺牲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陈潭秋、李汉俊、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之后,更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牺牲。他们的牺牲,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意志。

其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不可动摇。一百年前是这样,一百年后更是这样。我们今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理念,就是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