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曾随军,虽然时间不长,但点滴记忆常常会浮现。前些日子,我和父亲聊起一件事,让他颇为惊讶——我曾失信于一名小战士。
我当时就读的小学是一所军民共建学校,学校和营房只隔一条马路。放学后,我们会站“路队”,一队朝向附近的居民住地,一队朝向斜对面的营区大门。一旦进入营区,就是我们这群军娃的天地了。大家四散开来,没一个回家。
战士们的宿舍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那是一排排红砖黑瓦的平房,周边有沙池,有高低杠,还有吊起的沙袋。我们会在每个器材边玩一会儿,累了就跑到营房里,看那些战士在干嘛。年轻的战士们见到我们也非常亲切,问东问西。
有一天,我见到一名战士入迷地看一本书,并不和我们说话,就主动过去问:“叔叔,你在看什么书啊?”
“跟你说,你懂吗?”小战士逗我。
许是不服气吧,我吹牛道:“我家里有好多书!”
“真的吗?都有什么?”
见着他发光的眼神,我得意了:“我家有许多打仗的书,还有《红岩》。”
“真的啊,《红岩》可以借我看看吗?”
“可以啊!”
“叔叔明天在东边岗亭站岗,你可以带给我。”
“好!”我一口答应。
吹归吹,我家里确实有书。尤其是《红岩》,是我前几天才看到的。
我床底下有几个小木箱,那是父亲藏书的“宝地”。父亲经常拖出箱子,在里面一翻就是半天,有时还抱个本子抄抄写写。父亲看书的时候,我就蹲在一边。那些书大多是军事理论、历史类书籍,我根本看不懂。
那天,我回到家,费了好大劲才拖出箱子,翻了半天,就是没有《红岩》。父亲回来了,没等他张口,我就着急地问。父亲说,那是别人的书,已经还给人家了,并皱着眉头说,以后少翻他的箱子。许是军人的职业习惯,他在家对我管教比较严格,说事也从来一是一,二是二,从不拖泥带水。本来我还想问问能不能再借回来,看他虎着脸,只好心虚地走开了。
第二天,我自然没到岗亭那边去。
当时我年纪小、玩心重,没几天就忘了这件事。后来,我在营房里再次遇到那名战士。他刮了刮我的鼻子,算作对我的“小惩罚”。
成年以后,尤其是当读书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我才明白,一个爱书人对书是如何的痴迷。尤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书籍更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思想的重要来源。
年少时的那次失约经常浮上我心头,愧疚感挥之不去。我常想,在那个约定的时间内,那名爱读书的战士,一回回望向营区那条石子路,内心该有多失望。倒是父亲的一席话,让我心里稍微有些安慰:“在那个年代,那么年轻就爱读书,是种难得的品质,更会成为他一生的情怀。放心吧,你失约的那名战士,肯定会坚守读书的习惯。有军营生活的锤炼,有文字伴他成长,他的心胸与眼界啊,肯定如天空般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