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丰碑前的沉思


■褚振江

苏北徐州,“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兵前,我在这里生活了17年。这片氤氲诗意的红色土地无声地滋润着我。这里有我割不断的情思。

金戈铁马,旌旗猎猎。从春秋争霸到隋唐藩争,再到徐州会战,直至“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淮海战役,历史上发生在徐州的较大规模战争多达400余次。

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经此一役,我军打出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

在今天的徐州凤凰山东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徐州人民亲切地称它为“淮塔”。前不久回乡探亲,我又一次来到这里,缅怀烈士,感悟历史。纪念塔高38.15米,上端有回形石刻花饰围绕塔顶一周,正面镶刻着五角星、两支相交的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在阳光的照射下,毛主席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9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

在纪念塔基座上,有一面巨幅浮雕,雕刻的是那场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形象。当年的淮海战役中,我军所用的粮食和弹药物资,大部分都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完成。整场战役共出动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堪称“用车轮碾出了一个战争神话”。

在“淮塔”东南侧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我凝视着特等支前功臣、共产党员唐和恩用过的一根小竹竿。它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鲁苏皖三省88个主要城镇和村庄的名字,记录下5000多里的人民支前路线图。这是炮火硝烟和军民情谊激荡的光辉印记。在这场大决战中,543万父老乡亲倾尽全力支援前线。我的脑海里不禁想到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是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就是人民军队的制胜之本、力量之源。

淮海战役纪念馆内,珍藏着多封党中央从战略决战的总指挥部——河北西柏坡发出的电文。1948年11月16日,毛主席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等的电报中说,“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淮海战役期间,毛主席亲自起草发往前线的电报有74封。我不由得想象,党中央、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情景,该是何等震撼人心。让我惊叹的是,当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撤退时,华野司令部立即调动军队予以歼灭,并向中央军委建议,淮海战役发起时间由11月8日晚提前到11月6日晚。由下级向上级建议修改战役发起时间,这在解放战争中实属罕见。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这样的当机立断,背后是解放军指挥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

在纪念馆内,一处再现“十人桥”英雄故事的模拟场景吸引了我的目光。1948年11月8日夜,华野第9纵第27师第79团在追击黄百韬兵团时来到堰头镇(今新沂市草桥镇),被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流挡住去路。1排3班的战士们在副排长范学福、班长马选云带领下,发扬战斗精神,跳进刺骨的冰河,用木板架起人桥。几百名战士迅速从人桥上通过,歼灭对岸守敌。战士们说:“十人桥,是咱通向胜利的桥。”“十人桥”的场景被镌刻成浮雕,展示于“淮塔”之上。

在宿县西门战斗中,中野第3纵第9旅第25团3营8连指战员前赴后继、勇猛冲杀:排长负伤了,副排长带领冲锋;副排长负伤了,班长带领冲锋;班长负伤了,战斗小组长带着向前冲……全连干部战士120多人,最后仅剩14人。战斗胜利后,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我在这张合影照前久久地伫立:革命总伴随着牺牲,66天的激战,3万多名烈士血洒疆场。纪念塔的大理石英烈墙上,便镌刻着这31006名烈士的名字。

岁月流逝,历史走过的足迹不会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永放光芒。巍然耸立的“淮塔”无声地告诉前来瞻仰的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而人民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