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及有效保护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应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向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前所未有”
“严”字当头,守护绿水青山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庄贵阳: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首先,这种“前所未有”体现在党的行动纲领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再到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其次,这种“前所未有”体现在制度建设与落实上。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从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法律和制度保障。祁连山、秦岭等地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党中央高度关注,推动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办成了一批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第三,这种“前所未有”体现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及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记者:新时代,我们党为什么要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庄贵阳:新时代发展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及有效保护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党中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部署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即使面临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困难挑战,我国仍然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梁八柱”
党政同责,搭建制度“骨架”
记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庄贵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等关系,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具体表现?
庄贵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首先,我国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领导体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建立较为健全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逐步建立,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河湖长制、林长制等落到实处。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四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性明显增强,人们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行为选择正发生深刻变化,日益认识到,环境和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保护环境会带来新的机遇。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逐步树立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良好形象,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记者:在长期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庄贵阳: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运筹帷幄,亲自谋划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和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优先选项,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路径。
四是顶层设计与试点示范相结合。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推动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五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方面,胸怀天下,坚定支持和实施《巴黎协定》,承诺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合作精神。
“国之大者”
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记者: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何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庄贵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近年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担负起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大国重任。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影响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我们应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应当如何向着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奋进?
庄贵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应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向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此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逻辑,统筹考虑能源安全、经济增长、社会民生、成本投入等诸多因素,处理好发展与减排、发展与安全、短期与长期、减污与降碳的关系,尤其需要长远战略眼光,做好打耐力战和持久战的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