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向毛泽东学习强弱转化


■郝敬东

编者按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强弱转化、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极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形成了指导强弱转化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强弱转化的思维、方法,对于提高战略思维水平和战争指导艺术,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

科学对比战争力量,是实现强弱转化的基础和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认识强弱。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特性。毛泽东同志指出,“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他正是把这一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军事领域,提出按照战争的本来面貌来考察强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他客观分析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大国、敌人强大、红军弱小、共产党领导和土地革命等特点,反映了与国民党的强弱对比,这也正是他强调的:“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

强弱是双方综合力量的对比。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全面地了解战争双方诸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其各方面特点。抗日战争时期,他综合分析中日军力、经济力、组织力、战争性质等因素,指出这些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并强调“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正是基于此,才得出持久抗战、中国必胜的结论。对此,他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

反对认识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毛泽东同志一贯反对“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教条主义者照搬别国经验,低估农村根据地,把敌人看得过于渺小,盲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结果给革命造成严重危害。这种错误认识,正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因此,认识强弱要反对背离客观的主观性、僵化的形而上学。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和机械论的泥坑,难免碰钉子。

“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

毛泽东同志强调:“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因为,强弱是相对的,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是实现强弱转化的依据和条件。

力量强弱是相对的。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辩证地看待强弱。他在抗日战争中指出,日本军力虽强,但是国小,地小、物少、人少、兵少,退步、寡助;中国军力虽弱,但是国大,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进步、多助。他在谈到游击战我军强弱时指出:“正是因为自己弱小,才利于在敌人后方神出鬼没地活动,敌人无奈他何,这样大的自由是庞大的正规军所不能得到的。”可见,强者,是从全局上讲的,在某一局部某一时间可能弱;弱者,也是从全局上讲的,在某一局部某一时间可能强。

强弱是可以转化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对抗中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没有转化,以弱胜强是不可能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军弱,是指战争初期,相对弱;强,是指战争结局,我军经过由弱变强,敌人由强变弱,最终以变强的力量战胜变弱的敌人。这正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可见,力量的消长变化体现在战争的整个过程和结局。

转化须具备一定条件。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同样,强弱转化也是有条件的。解放战争时期,正因为我们的战争具有进步的革命的性质,获得全国人民拥护,才能由弱变强。如果没有这一政治基础,想摆脱弱势地位、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强弱对比的相对性,孕育着强弱转化的可能性。要实现由弱变强,应从条件入手,具体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现实条件和可能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不然,转化就是空话。

“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毛泽东同志指出:“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要积小胜为大胜,为争取最后胜利创造所必要的一切条件。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弱者面对强者,首先是“敢不敢”“会不会”斗争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面对敌对势力政治颠覆、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毛泽东同志说:“要在战略上蔑视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看成纸老虎,不算数;但是在战术上和在每件具体工作上,却要重视它们,要认真地对待它们。帝国主义由真老虎变成半真半假的老虎,再变成完全的假老虎,即纸老虎,这是一个事物走向反面的转化过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这个过程。”这也是他强调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充分体现了藐视与重视的辩证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弱小、敌人强大,红军远离军阀混战,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才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这正是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敌人是优势,当受敌人压迫时,革命党人也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如果这样想,那就是第一号的傻子。”他还形象地指出:“‘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可见,弱者先让一步,是有计划的战略步骤。若不退让,和强者硬拼,必危及军力。同时,坚持后发制人,但不排斥战役战斗上的先机制敌。

在局部上造成以强对弱。我军在革命战争中长期处于全局上的劣势,但在战役战斗上都是绝对优势,这才保证了具体战场上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对此指出了明确的强弱转化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可见,弱者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造成局部的强,然后不断地促进局部量变到质变,最终通过一系列局部质变推动全局质变,从而实现强弱转化。

扬长避短。“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强中有弱,弱中有强,弱者要发挥其强的因素,对抗强者弱的因素。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山区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目的就是发挥我军在山地作战的优长,避开与敌大规模的正面战。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正因为我军发挥长处、避开短处,灵活用兵,才有了后来遍布敌后的神出鬼没的游击战。

勇于接受局部的暂时的失利。有时候,部分的暂时的牺牲,是为了全局的永久的保存,是以必要代价换取更大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敌人一次次“围剿”,冒险主义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毛泽东同志针对不愿丧失土地等问题时指出,“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可见,弱者忍受不利,是为了消除其他的一切不利,为了更大的胜利。

总之,弱者要战胜强者,就要不断积累优势,实现强弱转化,才能赢得最后胜利。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强调的:“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