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指挥决策需警惕“首因效应”


■董 伟 唐林彬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相同的两张照片贴上罪犯、科学家两种身份标签,分别给被测试者甲、乙观看,而后根据外貌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说:深陷的眼睛暗藏着内心的险恶;而乙则说:深沉的目光折射出思维的深邃。同一个人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这说明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心理定式,能够干扰甚至主导人们对事物的后续判断。这就是所谓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输入人脑时,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先输入的信息,并不自觉地将后输入的信息整合到前者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习惯于用前者解释后者,即使两者不一致甚至相矛盾时,也会屈从于之前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结论。

“首因效应”不仅作用于社会领域,在战争领域也屡见不鲜。《孙子兵法》提出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等对抗谋略,就是利用“首因效应”给对方指挥员设置的思维陷阱。例如,二战时,德军利用法军对阵地战经验的迷信,以少量兵力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军主力。同时,装甲集群从被认为机械化部队不可能通过的阿登森林出击,攻入法国境内,成功实施曼施坦因计划。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所谓“判断”就是通过分析,将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残缺不全的侦察材料加工处理成情报信息,是作战指挥决策的首要环节,判断结论的客观性影响后续决策的正确性。作为判断的主体,指挥员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平时所掌握的敌方作战条令、惯用战法、作战演训等知识经验,易使其对敌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体系,并以此作为判断情报信息真伪和预测敌方行动的依据;因自身秉性特点、认知偏好等因素影响,有可能落入对方故意设定的陷阱,等等。

认知的局限性、作战的对抗性,决定了“首因效应”客观存在于指挥决策活动中,而且人们很难摆脱其干扰。为此,应高度警惕指挥决策过程中的“首因效应”,并尽量减少其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决策组织上,注重决策团队的多成分编配,确保多知识结构支撑决策、多维度视角评估决策,降低决策人员认知偏好、固有印象等主观因素对决策客观性的影响。既要有熟悉对手作战理论、条令、习惯甚至文化的专家人才,又要有通晓一般作战原则、规律的参谋人员,以便站在对手和第三方的角度审视决策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决策思维上,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减少决策人员因第一印象形成思维定式而误入对手陷阱的风险。如,用极限思维评判信息的可信度,判断敌最大可能、较小可能和最不可能的三类行动方案,以此论证情报信息的可信度;用批判思维衡量信息的相关度,防止受敌干扰信息影响而偏离决策方向;用整体思维评估信息的逻辑性,按逻辑规则将前后信息进行整合,如各观点相互佐证、互为支撑,则信息符合逻辑;用反觇思维考量信息的合理性,站在对手的角度思考敌方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防止以自我为中心来决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