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的长篇小说《大西迁》(花城出版社2021年9月),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炼钢厂辗转西迁的艰难历程。作家何鸿任职于重庆钢铁集团。重钢集团,与历史上的上海炼钢厂有着颇深的渊源。何鸿选择这一题材,自有深情。她花费数年时间做案头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和档案文献;又花费数年时间钩沉索隐,走访多地,扎实采访,克服重重艰难,终以隽拔清朗之笔,完成了这部寄寓家国深情的宏大叙事之作。
文学的宏大叙事,往往指称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的文本。此类作品多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在特定的宏阔语境下展开史实描述和世相言说。因此,宏大叙事既追求艺术审美,更追求史学价值,经由经典化的史诗书写,达成文本的文学价值和超文学意义。但凡有雄心的作家,无不希望写出一本史诗级别的宏大叙事之作,以此确立自己的文学成就。然而,宏大叙事之宏大,不仅体现在题材和体量上,更体现在视野和格局上。题材之重大、文本体量之庞大,往往只是作品的外在形态,博大的历史视野和通达的思想格局,才是决定作品境界和高度的根本所在。《大西迁》主要是由两条故事主线交替发展。第一条主要线索是上海炼钢厂的铁血西迁之路;另一条主要线索,则是主人公张辅枢与两个弟弟张轶栋、张华盛,跟随母亲辗转武汉、宜昌等地,尝遍饥寒恐惧、颠沛流离,最后一家人欣喜重逢的凄婉故事。其间,诸如汉阳闹市、招牌风波、捕鼠行动、大冶阻迁、智借船帮等插曲,写得一波三折,而短暂重逢等亲情故事,又写得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通常来说,女性作家更倾向于个体叙事和内在表达,而对具有史学意义的重大题材和宏阔命题不甚热衷。何鸿其人虽是典型的川渝女子,人文视野却甚是开阔。《大西迁》打开并展现了历史的另一重面相,在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想象,进而重新建构起历史的场域。书中人物,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的生命个体,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艺术形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物处理与叙事策略上,《大西迁》亦颇见匠心。她不为写人而写人,而是将人放入特定的环境里,在特定的事件推进中,逐渐呈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特质。再加上细致的心理描写、合理的想象、丰富的感情,使得小说文本具有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统一的艺术特征。
从故事发展中建立并最终确认人物形象,是传统叙事的常用之法,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大西迁》的叙事颇得此种传统之笔意。另外,小说不仅就人论事,也不只空泛地表达爱国之情,而是在个人之上有其家庭,家庭之上有其祖国。个人、家庭、国家,此三者融汇交融,既有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大义,又在叙事学上构成富有张力的层次,从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共同达成了这一题材宏阔的家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