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诗史合一”与文化自信

——关于《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诗词二十五首精赏》的对话


■罗金沐 朱向前

罗金沐:2021年9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了您的新作《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诗词25首精赏》。该书对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还从历史、文化等独特视角作了独到解读。此次收入您新书的25首毛泽东诗词,有什么特点?

朱向前:这25首毛泽东诗词作品,是我根据多年研究和欣赏的心得成果精选出来的。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精选本,让更多的人走进毛泽东诗词,走近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是“以诗记史,诗史合一”,它本身就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他的诗词,是统帅的诗,是斗士的诗,也是文人的诗,更是老百姓的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一股磅礴的气势和力量,有一种为百姓代言、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广阔胸襟。它是枪林弹雨下精神情感的写照,还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记录,更是一个大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代言。

罗金沐:您在新书中重点对毛泽东诗词做了比较研究,得出哪些结论?

朱向前:我注重从20世纪风云际会的中国革命历史中抽丝剥茧,以诗带人,以人带史,以史带论,从中探寻毛泽东是如何以磅礴豪迈的诗词展示出伟人的雄浑气魄,同时又是怎样以一个文化巨人的家国情怀和浪漫主义,书写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场景和建设事业蓝图,以此探寻毛泽东即使身处逆境也一往无前的强大内心世界;试图将其艺术创作与时代环境、历史背景结合,探及更深层次的毛泽东独有的性格、智慧、魄力和魅力。

就创作的时间节点或历史背景而言,纵观毛泽东诗词创作时段,可以说是生死关头和艰苦环境中,他写出了大量传世之作。譬如,两首《沁园春》之间,从1925年到1936年,对毛泽东个人命运和中国革命进程来讲都是最跌宕起伏、最凶险莫测的时期。而恰在这11年中,毛泽东写下了他诗词中主要的华彩篇章,特别是冲锋于枪林弹雨之间、跋涉于生离死别之际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反而豪情喷涌,诗兴大发,仅在1935年10月就写下了4首诗词。

罗金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朱向前:对此毛泽东也曾百思不得其解。1949年12月中旬,在出访苏联的专列上,毛泽东对苏联汉学家兼翻译费德林感慨万分地说,“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罗金沐:毛泽东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无论是“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传奇,还是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指挥调度,都彰显了一位战略家的军事指挥才华,您怎么看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战略意境?

朱向前:毛泽东既是诗词大家、文章大家,也是书法大家。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艰苦卓绝,毛泽东的诗词却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沁园春·雪》是这座诗词高峰中的巅峰,它集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大特征于一身,足以傲立词林,雄视千古。

如果从“政治诗”的角度去发掘毛泽东诗词,还有助于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去抗日,在陕西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遇到大雪,便写下了这首词,这首千古雄词是中年毛泽东完胜天下的胜利预言。他站在历史高处,却连接中国民间大地。在他眼中,多少艰难困苦,多少庞然大物也犹如须弥芥子,何足道哉?

罗金沐:毛泽东诗词传递出怎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朱向前:毛泽东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领袖,诗词只是他的爱好。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民族自信心不断下滑。按鲁迅的说法是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扭转了这一局面,直到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后不久,我们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在世界上立起了一个崭新中国的自信形象。

比如,毛泽东在《如梦令·元旦》中写道,“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字里行间没有艰难困苦,而是以诗人审美的眼光去看半山腰里的红军队伍逶迤而来,只觉得红旗招展、风景如画。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读者甚至感受不到红军此时正在出生入死、杀开血路,正在经历生死存亡的危难困境,这是何等气魄,何等境界!

罗金沐:您最初从事诗歌创作,一度转向小说创作,后来从事文学评论,退休后把研究重心转到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这其间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朱向前:毛泽东诗词令我感动,令我着迷。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我的诗歌、我的文学,甚至还有我的人生。大概10岁左右,我接触到毛泽东诗词,看的是周振甫先生注释的《毛主席诗词》。当时我虽然看不太懂,但还是天天翻看这本好不容易得到的书,把里面37首诗词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这算是早年积累的童子功。

2005年以来,我先后出版《诗词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诗史合一——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毛泽东诗词青少版)等4本专著。我对毛泽东文化历史意识的学习和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毛泽东是用诗写史,也是以史写诗,正事写史,余事写诗,诗史合一,是为史诗。堪称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

罗金沐:您觉得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学习毛泽东诗词,从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怎样的精神?

朱向前:要学习他的精神力量,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虽然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有些人精神生活匮乏,这恐怕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爱读书、爱学习。他从四五岁开始发蒙,读了将近80年的书,无论是戎马倥偬还是日理万机,他都真正做到了手不释卷、嗜书如命。这种从不懈怠的学习精神,这种压倒一切的强大意志力,确实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罗金沐: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诗词有何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朱向前:纵观历史,很少有诗人的作品能够像毛泽东诗词一样,在时代的剧烈变化中,持续焕发出新鲜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普遍地成为人们精神情感的表达方式,且与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理想追求遥相对接。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诗句一再嵌入社会话语变迁的潮头,它的史诗精神一再叩问当代思想文化价值走向,标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