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益壮,地始坼。”12月21日23时59分,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
这一天,在白山黑水,在雪域高原,在大洋深处,在蓝天之上……有一群人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
自冬至起,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这意味着一种新生。在黎明到来前,中国军人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许许多多个漫长的夜里,他们一直在默默坚守。在这份守护下,祖国的每一个夜晚都将迎来一个平安的清晨。
——编 者
扬 帆
■本报特约记者 李 维 通讯员 李虹明
夜幕将海与天包裹在一起。月光铺就的航道上,黄山舰破风追月,激出的每一朵浪花都似一个响亮的音符。
临近冬至,又逢月圆。似乎只有滚烫的浓茶,才能驱散长夜的疲惫。驾驶室里,离月光最近的舰艇指挥员席位上,舰长乔磊时不时地端起、放下茶杯,仿佛是给漫漫长夜加上“标点”。
“舰长,要不您还是别值后半夜的班吧。”看着他愈发窄细的眼缝,眉间愈发深邃的纹路,身边的官兵不止一次劝乔磊。
乔磊有自己的理念:夜越深,越要提高警惕。
那夜波涛不惊,黄山舰一如既往地巡守在祖国的海疆线上。突然,对空雷达上出现“不速之客”,一架外军战机闯进黄山舰的“视线”。
面对特情,乔磊沉稳应对。他一边命令通信兵在国际公共频道严正喊话,一边发出相关准备指令。与此同时,黄山舰进行大角度的航行机动。
面对我方高效且威慑力十足的应对,外机悻悻而去,海天重归安宁。
“我们在祖国的最南端犁波耕海,是为了让晨光漫过我们的头顶,走进身后的千家万户。”或许是多年的专业习惯,肩负捍卫祖国海疆的神圣使命,乔磊骨子里总是透着那样一股凛然的硬气与自信。
海上维权自不必多言,国际竞赛时乔磊也是底气十足。
那年,黄山舰受邀作为中国海军的唯一代表,与十余个国家参加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前期一切波澜不惊,黄山舰表现可圈可点。在对海实弹射击环节时,主办方改变了靶标的样式,拉远了射击距离。面对老牌海军强国的围观,乔磊迅速与主炮分队官兵深研细究,以变应变。最终,在隆隆的炮声中,靶标被密集的弹孔覆盖。
“想要和平,就要有能打胜仗的底气,什么是底气,我们干的事就是底气。”星途漫漫,返程路上,乔磊在笔记本上写下联演感悟。
大海从不辜负每一个奋力划桨的水手。
今年,黄山舰在南部战区某驱逐舰支队专业比武中,勇夺8个第一、4个第二,总成绩位列支队榜首,斩获了“铁拳战舰”的称号。
回望一路航迹,乔磊愈发感觉,最难的并非是与对手斗智斗勇,而是不断突破自己,登上新的高度。
这一点,副对海长肖李村感触很深——
一次海上训练复盘,肖李村以秒为单位,报告反击时间。可乔磊深思后果断要求“开火时间必须精确到厘秒”。
从秒到厘秒,看似只是将小数点前移了两位,但其中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增加观察预警方式、调整射击诸元设定、精简动作口令、优化系统软件……一个小数点,重新定义了厂家定义的理论数据,作战精确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驭舰海上行。在乔磊看来,“大海是广袤的沃土,付出艰辛的劳作,方能收获胜利的果实”。
舰艇不停向前行,夜色愈行愈淡,天边也渐渐现出了红日的金边。黎明将至,大洋之上,黄山舰扬帆前行。
戍 边
■冯亚坤 邬 军
暮色降临,当最后一丝金色余晖离开5592观察哨,这座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被寒潮和黑夜覆盖。
哨所里,炊事员刘俊正等着战友归来。“马上就要过冬至了,指导员特意嘱咐我,除了饺子,还要做一些汤圆。”看着眼前的晚饭,刘俊满意地说。
汤圆,是为哨所唯一的南方小伙子万子昕特意准备的。
“真冷啊!”哨所远处,上等兵万子昕呵出一团白雾。他使劲搓了搓手,防寒面罩上早已结满了厚厚的霜。
此刻,边防的雪是冷的,但万子昕的血是热的。至今,他仍为参军时的“一腔热血”感到自豪。
去年盛夏,正在过大学生涯第一个暑假的他被征兵宣传深深吸引,主动报名选择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
万子昕来自江苏高邮,从江南水乡到海拔5592米的最高哨位。跨过4000公里壮美山河,他如愿来到梦想中的军营——“高原戍边模范营”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岗巴边防营。
这里平均海拔4800米,最低气温-40℃,每年8级以上大风200多天……恶劣的自然环境着实给万子昕来了个“下马威”。
在万子昕看来,来到边防最大的成长不是对雪域高原的适应,而是心灵的历练。
今年9月,习主席回信勉励“高原戍边模范营”全体官兵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这些话,边防官兵一直记在心里。
“急救药品带齐了没有?便携氧气瓶千万别忘了!”出发前,连长王旭一遍遍叮嘱大家。这次巡逻的终点海拔6280米,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在边防公路上驱车近一个小时,巡逻队伍来到徒步巡逻的起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白色的冰湖,湖的尽头是雄奇壮丽的曲登尼玛冰川。此次巡逻的终点,便在冰川之上。
沿着冰湖岸边向冰川进发,行至湖尽头,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河挡住了官兵去路。
“河水不深,仅仅没过小腿,但下水的那一刻,寒意从脚掌直冲头顶,顿时感觉呼吸都要停止了。”万子昕曾因经验不足,在冰河中失足滑倒。那种彻骨的寒冷,他至今难以忘记。
跨越冰河,官兵面对的下一个难题是攀爬冰川。冰川下,深达几十米的冰裂缝、湍急的暗河、刀刃般锋利的冰凌,时刻威胁着官兵的安全。
面对陡峭的冰坡,中士西热尼玛一马当先。他紧紧贴着冰川,用匕首在上面凿出一个个冰洞,方便后面的战友攀登。强忍着高原反应,巡逻官兵经过约3个半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终点。
观察、检迹、记录,确认无异常后,官兵展开随身携带的国旗,庄严宣誓:“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边防有我,请祖国放心!”
誓言铿锵,响彻云霄。
破 晓
■庄 彦 本报特约记者 潘梦婷
雾笼江南,夜色阑珊,薄薄白烟在地面升腾而起。机场之中,月光和灯火交织,忙碌的车辆与奔跑的人影重叠。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营区内,飞行大队长王幸贤再次确认了今天夜航的航线。
起飞前30分钟,机棚。轰炸机巨大的机翼下,机组成员全部就位。
冬至来临,团圆的日子为这次夜航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驾驶舱里,王幸贤听着发动机的轰鸣,想起了远方的家人。
上次休假回家,儿子上三年级手工课,不知道从哪里抱回来一堆材料,拼拼凑凑“造”出来一架飞机。接儿子放学的路上,儿子骑在他的肩上,把飞机高高地举过头顶。
“我是在守护他们的梦乡。每当我这样想,就不敢有半分懈怠。”想起这一幕,王幸贤眼神又坚定了一些。
“可以起飞。”伴随着信号弹发射,轰炸机拖着尾焰呼啸升空,迅速隐匿在如墨夜色中。
凌晨3点,人最疲惫的时候。云层之上,王幸贤邻座的飞行员翟和星摸了摸胸口。在他内衬口袋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女孩笑靥如花。那是他的妻子王春林。
那次,探亲结束的翟和星即将离开。分别之际,王春林将他送到了登机口,目送爱人越走越远,她背过身去低头擦了擦眼泪。
“春林。”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王春林一回头,只见翟和星高高地举起手机说:“‘爱哭精’,笑一个,我给你拍张照。”
后来,翟和星将相片打印出来,放在内衬口袋里。那是离心最近的地方。“这样,无论飞机飞得再远,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他说。
当机场跑道两侧的助航灯在曙光中渐渐“暗淡”时,王幸贤驾驶轰炸机夜航归来。随后,27岁的飞行员田少春也驾驶着飞机安全着陆。
昨夜起飞前,新婚妻子告诉田少春,冬至的饺子已经放进了冰箱,盼他平安归来。
“昨夜,我曾飞临万家灯火的上空。那无数盏灯火中,我好像看到了我们家的那一盏。”天空破晓,田少春回到宿舍,在备忘录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砺 剑
■本报特约记者 袁 帅 通讯员 李宏杰
冬日,南国的大山里遇见难得的阳光。光线透过高耸的树林,在叶片间留下星星点点的光斑。
无暇欣赏眼前的景色,火箭军某旅测试连二级军士长朱浩慧早早进入了工作状态。对于这名有着23年军龄的测试老兵来说,今天同往常一样,充实而忙碌。
换上“工装”,消除全身静电,佩戴好防静电手环和手套,朱浩慧快步走进测试场地。
那里,是朱浩慧最熟悉的“战场”。
一辆墨绿色的导弹车缓缓驶出,那是今天测试的主角。在火箭军部队,如果说发射专业是“大国长剑”的“执剑手”,测试专业就是导弹的“体检师”。
“导弹状态怎么样,是否满足发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测试号手。” 谈及自己的专业,朱浩慧的话语中带着自豪。
“号手就位!”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载着“大国重器”的轴承缓缓转动,导弹测试进入关键时刻。
在新战友眼中,朱浩慧是全旅出名的专业“大拿”。可他心里明白,干好测试专业不容易,有时如同在黑夜中摸索前行,需要毅力和勇气。
那年,20岁的朱浩慧怀揣梦想踏入军营,被分配到技术含量高的测试连,担任综合号手。
第一次参加实弹演练,朱浩慧信心满满,本想借这个机会好好表现。
没想到,操作刚进行到一半,指示灯突然报警。这突如其来的特情让朱浩慧慌了神,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等朱浩慧好不容易排除故障,早已超过了规定的测试时间。
“首战告负”的经历让要强的朱浩慧看清了自身的差距。从此,他没事就往训练场跑,白天练操作、晚上背规程。
如今,朱浩慧已经成为全旅测试专业兵龄最长的人。
军旅生涯中,朱浩慧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大山里度过。山里条件艰苦,驻地闷热潮湿,进行连续测试或封闭训练时,有好几天的时间都在大山里。
测试场地空间封闭,不分白天黑夜,测试也没有准确的时间点。有时往往一大早就进入测试场地,出来已是深夜。望着漫天繁星,朱浩慧对坚守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比点火时喷涌的尾焰,我更熟悉测试时静谧的电流。” 朱浩慧说,“只有在黑夜中守望,才能看到黎明最耀眼的光。”
冬至前夕,朱浩慧拿出最喜欢的口琴,吹起了自己的拿手曲目《十五的月亮》。清朗口琴声中,月色将他的思念带回故乡。
谈起家人,朱浩慧心里有些愧疚。当时通讯不发达,他与妻子韩清霞只能靠书信交往。妻子在上海工作,朱浩慧又忙着部队的演练,往往半个月才能通一次信。
纸上的恋爱,一谈就是三年。每次镇上的邮差来送信,朱浩慧都是第一个冲过去的人。
错过家人团聚的时间里,一枚枚导弹经朱浩慧检测合格,被成功送上蓝天。而他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冬至没能陪伴家人。
今年的冬至快到了,天边泛起晚霞,朱浩慧给妻子拨通了视频电话。
此刻,朱浩慧身后是阵地和战友,远方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守护这两个地方,是他在每一个黑夜里最坚定的信念。
守 护
■张 宇 耿鹏宇
冬至前夕,河北秦皇岛海滨的武警某部营区内,排长王靖龙正和他的战友们包着饺子。
窗外,寒风凛冽。看着窗户上冷热交织的雾气,王靖龙脑中不禁浮现出从夏至到冬至这段“温差”极大的特殊经历。
酷暑的印记是什么?
王靖龙手机里储存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上等兵李煜龙的背上,创伤、划痕甚至皮肤的纹路依稀可见,每一道伤痕仿佛都在讲述着一段难忘的经历。
顶着海滨的炎炎烈日执勤,官兵的皮肤被晒得通红肿胀。训练时再经受海水的浸泡,脱皮是常事。
“最容易灼伤的部位大概一张16开纸大小,我们叫这种背‘16开’。”王靖龙告诉记者,“因为皮肤与床单接触磨得刺痛,在那些日夜里,我们都适应了‘趴着睡’。”
荣获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0次、三等功16次,连续22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处在这样一个满载荣誉的集体,模样是表,本事是里。满是伤痕的皮肤之下,是官兵为了使命练就的“肌肉记忆”。
“从海滨到雪山,冰火两重天。”12月,王靖龙和战友来到张家口崇礼山区执行任务。
崇礼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竞赛场地,这里地势崎岖,大雪漫山,风寒刺骨。
严寒天气中,王靖龙和战友每天都要穿上厚厚的衣裤,钻进一个又一个简易的哨亭里。走到末端的哨位再返回,一趟下来差不多2公里。
“最开心的时候是走到一块无名高地上,在那儿能俯瞰大部分冬奥赛场。”王靖龙说,“一想到自己站在举世瞩目的冬奥赛场旁,心里就很激动。”
深夜,巨大的滑雪场灯光辉映,一条条赛道并排建在蜿蜒的山体上,不时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虽然冷,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都有股热流在涌动。”王靖龙说,“当时都抢着争取上山执勤这个‘受苦’的机会,那是我们感到‘最有价值’的时刻。”
这种自豪感,是每一个执勤官兵平凡的英雄梦。
冬至将至,人间团圆。王靖龙已经回到海边。他再次披上大衣,走向哨位。
远处,海浪有节奏地拍击着沙滩,湿咸冷冽的水汽迎面吹来。
在这最温柔的时光里,王靖龙回忆着一年来的“冷热交织”。他说:“无论我们在哪儿执勤,都能找到坚守的意义。”
本版制图:贾国梁
视频制作:朱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