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曾经的驻村第一书记,我对近期上映的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多了几分期待,觉得“内行能看门道”,特别想看一看导演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第一书记的故事。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新华通讯社出品。据报道,这部影片历时3年完成。这3年恰好是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3年。2017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我赴深度贫困村——贵州省赫章县共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了1158天。
怀着特殊的情愫观看关于第一书记的电影,一幕一幕让我回到那段难忘的驻村岁月,仿佛点点滴滴就在昨天,心中不觉燃起无悔、自豪和奋斗的激情。影片能如此感动人、打动人,源于它真实质朴的人物、故事、场景和情感表达。
影片中,驻村第一书记的生活原汁原味,一个个故事都充满泥土气息、充溢村寨味道。
片中,四川省布拖县博作村前后两任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找孩子二鬼的情节,场面看起来有些滑稽,其实很有现场感。二鬼因为长期说彝语,不会说普通话,在学校与人交流困难而厌学。为了找到二鬼并把他送回学校读书,胡小明和罗洪翻楼倒柜、围追堵截,和这个他们口中的“逃学威龙F4”之一斗智斗勇。他们经过多次努力和沟通,最后让家长和孩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我驻村期间,村里也有一个孩子,刚读初一就不愿读书,想和哥哥一起外出打工。我和村干部家访做工作,先后5次都吃了闭门羹,其中2次门内有灯光,敲门却无人应声。他家房前常常有四五条狗,我们战战兢兢、且访且防的场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当我们第6次上门时,门开了,孩子被感化了。为什么要坚持把孩子送回学校呢?正如片中胡小明所说,我们深刻认识到,最怕的贫困是思想观念贫困,教育是斩断贫困的根本基础,孩子是未来、是希望,要让适龄孩子一个不少地去上学。
影片中第一书记们鲜活的故事、鲜活的形象,让即便不是第一书记的观众也能了解,贫穷意味着什么,脱贫攻坚为了什么、带来了什么,第一书记到底为什么要干、怎么样去干、干成什么样。
驻村第一书记们站在脱贫攻坚最后关头,面对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就像片中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说的那样,只能上,不能退。
影片中,黑龙江省拜泉县上升村第一书记王路和村干部们一道,要扶起被狂风吹倒的玉米,更要扶起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赢得大丰收,把粮食装进老百姓的家中,装进国家的粮仓里。贵州省望谟县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搬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兑现跟进服务承诺,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旺青罗布和乡亲们商议,要想方设法建起宗措村养羊合作社,找到致富路子,提高大家收入;养羊意味着希望,羊的事,比天大,一只羊都不能放弃。
这其中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拍拍胸脯就能完成的。面对重重困难,驻村第一书记们和广大干部群众没有退缩,以敢打必胜的姿态,向恶劣环境、自然灾害、身体疾病、落后观念和绝对贫困发起决战,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攻,稳扎稳打,赢得最终胜利。
以情动人却不煽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来自不同岗位的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如果单打独斗、盲目蛮干是干不成事的。只有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深厚感情,用模范行动赢得支持和配合,才能真正甩开膀子、迈开步子。
影片中,大家实事求是、齐心协力,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找准发力点。旺青罗布成就了岗巴羊产业,刘恭利有力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胡小明和罗洪在一个村建了两个幼儿园,王路组织动员群众实现了玉米大丰收。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了共同目标,紧紧团结奋斗在一起。索朗、苏呷次拉等干部群众,成了第一书记们的好帮手、好参谋、好战友,彼此结下深情厚谊。片中,索朗和村干部们为了羊的安全,搬到了羊圈里住,嘴对嘴对小羊进行人工呼吸;罗洪说到全村人都认识胡小明,唯独胡小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不认识他自己时,带着哽咽;坡头村村民唐守芬搬迁后看见第一书记刘恭利的背影,激动得“感觉心里面一下子就踏实了”;上升村村民说到王路可能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多苦时,那种心疼的神态;还有悼念那些牺牲的第一书记们的每一句话语和每一个场景——这一幕幕直抵人心。
回想我驻村离开时,村民们在公路上夹道送别我,当58岁的老支书抱着我哭了起来,村民流着泪恳请来接我的同事把我照顾好的时候,我明白他们心中早已把我当作了亲人,这种情感来得如此强烈和真切。
片中,旺青罗布说,人是有感情的,人跟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能够征服最高的山峰。这种感情,是影片中每一名第一书记传达的那种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深情,敢于担当、努力有为的深情,践行对党和人民庄严承诺升华的深情。这种感情始终是那样美好,能一直让人为之动容。
上图: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