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医”精神代代传


■过向宏

近期,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等联合推出的3集纪录片《红色医生》在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该片以“硝烟战火挡不住我们的路,披荆斩棘也要把你救护”为主题,展现新四军战地医疗队为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追寻新四军卫生工作背后的深层历史意义。

暗房里,一双手(叶挺)正在冲洗一张照片。在显影药水作用下,照片清晰起来——那是新四军医务人员的一张合照。这是第1集《救死扶伤》的开篇。照片上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带领观众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四军的卫生工作,伴随新四军的诞生而创立,随着新四军的壮大而发展。片中,92岁的新四军医务员展学义回忆,受到敌人封锁,根据地药品相当缺乏,没有酒精就用白酒代替,竹筷代替镊子,被单撕成布条当绷带等。白衣战士们从战火硝烟中,抢救下8.5万余名伤员,有力支持了作战。

第2集《医者仁心》讲述新四军部队的医护人员多是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的,他们怀揣医学梦想,抱着民族救亡的信念,冒着枪林弹雨义无反顾投身新四军部队。新四军卫生工作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是由无数忠于民族解放事业、舍生忘死、流血牺牲的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医务人员不仅救治部队官兵,也为当地百姓治病。片中,盱眙县黄花塘镇村民李玉学挽起袖子,讲述了他5岁时膀子长了瘤子,新四军医务人员为他动手术治好的故事。

80多年前的中国,贫穷、战火、疾病横行,人民生存都很艰难,现代医学发展举步维艰。这样的背景下,新四军如何排除万难开展医学教育工作?又如何向群众普及现代医学常识?第3集《理想摇篮》对此进行了陈述。

“皖南事变”后,随着部队发展壮大,根据陈毅指示,继续从上海等大城市动员医护人员来新四军服务,因陋就简建立近百所医院或医疗(休养)所;先后开办了华中卫生学校、华中医学院、新四军军医学校,各单位也相继开办医学教育机构,因地制宜搞好医学培训工作。片中,94岁的新四军医训班学员齐淮生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办学是困难的,但师生们发扬延安精神,走抗大道路。没有课桌凳,学生们就用背包当板凳、大腿作课桌;没有课本,老师就自己编印讲义,至今,齐淮生还珍藏着77年前的《药物摘要》教材。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共培训各类医务技术人员一万余名,他们中很多人在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我国医疗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红色医生》,遵循新四军战地医疗队既是卫生队又是战斗队的摄制理念,深入挖掘“红医”故事,大力弘扬“红医”精神,引导当代医务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为健康中国助力。

上图:纪录片《红色医生》剧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