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国是一个边海防大国。习主席深刻指出,边海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
2.2万公里、1.8万公里、1.4万公里——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这组由我国陆地边界线、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长度组成的数据,再次唤起和刷新人们对于边海防的数字记忆。
今天,从东海之滨到大漠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边防巡逻路直通点位,边境管理警示牌醒目设置,监控设备全天候运转……
加强边海防各项建设,不断改善管边控海条件,提高防卫管控能力,一直是我国边海防工作的重要内容。
自1996年我国系统开展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以来,统筹陆地和海上方向,已建成一大批执勤交通、物理拦阻和信息化管控设施,有效改善了边海防防卫警戒、查验监管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体系成规模推进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我国目前已建成边海防执勤道路3万余公里,拦阻设施、视频监控基本覆盖重点管控地段,初步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管控体系,在万里边疆海疆筑起坚固防线。信息化建设力度也同步加大,在边海防重要地段都修建了监控站、监控中心,部分边境沿海地区形成了“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视频监控网络。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边海防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不集中不配套到成规模成体系的跨越,执勤管控手段实现了由平面向立体、由单一向多元、由人力为主向科技为主的改变。”军委国防动员部边防局领导向记者介绍。
边关今胜昔,边防坚如铁。在边海防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下,广大边海防官兵正在以绝对的忠诚与过硬的本领,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着边海防的安全稳定。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岗绒公路,连接岗嘎边防营与巴弄卓康哨所的“生命线”。踏上这条路,记者对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有了与过去迥然不同的认识。
高寒,缺氧,穿越无人区……这是一条平均海拔4700米的边防公路。
汽车沿公路行驶,扬起沙尘模糊了视线。坐在车里,眩晕如潮水袭来。缺氧带来的各种不适,让人懂得,坚守高原边关是何等不易。
望向窗外,岗嘎边防营教导员张尚云的表情格外从容。
这位昔日的巴弄卓康哨所哨长,有着高原军人特有的质朴笑容。在他看来,在这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路是连接希望的纽带,是见证时代发展的标志,更是通向温馨灯火、温暖等候的归途。
真正踏上这条路记者才发现,艰难,才是行走边防公路的“最直观体验”。
10多年前,张尚云第一次到巴弄卓康哨所,这条路还是“碎石路”。汽车在风雪天无法通行,距哨所大约8公里的路程,作为“雪海一舟”的战马仍是官兵出行不可或缺的“亲密战友”。
上哨那天,一场风雪刚过去。当汽车终于喘着粗气对风雪“望而却步”,被困的张尚云和战友没有向风雪低头。下车,雪海跋涉……同行的时任连长告诉他:哨所就在不远的前方。
“不远”有多远?第一次,张尚云感受到边防行路难。时任哨长骑马踏雪而来,他至今不能忘记哨长那冻得通红的笑脸。“那是真正的‘笑对风雪’。”那一次,张尚云感受到了高原边防行路之难。“当你看到风雪中的温暖笑容,你会明白这条路上的每一步艰难跋涉,每一步执着前行,都能给人以力量”。
在路上,前行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决心。对于边防军人来说,在路上更是对使命的诠释。
62号界碑,哨所海拔最高的一个点位。通往该点位12公里,过去几十年,官兵硬是用双脚走出来一条路——沿途满是碎石、途中要穿越冰川和峡谷,往返一趟要整整10余个小时。
“青春在路上”,一直是边防军人为之骄傲的价值底色。中士高鹏在哨所守了8年,通往62号界碑的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这一趟,老兵的心境全然不同——这是他军旅生涯最后一次巡逻。
脚下的路,映照初心。高鹏说,哨所官兵的青春离不开这条路。
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年轻的战士褪去青涩,从“曾经迷茫”走向“心有暖阳”。正是在这条路上,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风雪中磨砺“面朝大海”的豪情,星空下收获“一船星辉”的成长。
“每次抚摸界碑,看蓝天和雪山映衬着五星红旗,那种喜悦只有走过这条路的人才懂。”高鹏告诉记者。
脚下的路,见证无数坚守中的成长。今天,与戍边人一起“成长”的是边防建设的长足进步。时代洪流中,边疆繁荣发展给哨所守防条件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改善。
2017年,驻地政府开始对边防道路进行硬化整修。那一年,岗绒公路有了“新面孔”:一条铺上沥青的边防公路。翌年,通往哨所的最后8公里路也完成了整修,风雪再也不是出行的阻碍。
2019年,哨所通往所有点位的巡逻路,基本完成路面改造和硬化工作。一辆辆巡逻车奔驰在边防公路上,大大缩短了巡逻时间。
发展带来进步,坚守却是永恒。“如今,我们先乘车到达停车点,接着徒步翻越冰川,最终抵达62号界碑。”官兵们说,边防路的硬化整修,让乘车巡逻的梦想照进现实,但攀登冰川这样的险途,仍要靠军人的“铁脚板”。
许多像高鹏一样的边防军人,用坚守见证路的变迁,也用坚守站立成一条钢铁边防线;而千万条巡逻路交织成的“边防路网”,托举边海防建设的日新月异,带来执勤效能的一次次飞跃。
从哨所往西400公里的昌果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守防要隘。路通了,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展开。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上士沈炀守护某哨点10多年。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和哨点战友,以及昌果边境派出所、萨嘎县公安部门相关人员,一起开展了多次边境联合巡逻。
“不仅路网越织越密,守防固边的‘大网’也越来越牢固。”沈炀说。前往某哨点时,那条哨所门前的边防公路正在整修。驾驶员罗军说,今年夏天,巡逻路从驻训点修到界碑旁……
坚守,一直在路上。发展,一直在路上。
据了解,西藏边防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来,已初步形成体系,建设效益日渐显现。
路通了,路好了,再远的巡逻点位也都好走了。官兵们挺拔的身姿,以及脚下那一条条修到天边边的路,一同筑起了祖国边海防一线的“钢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