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迎着破茧之难勇敢成长


■解澄澄 赵阳泱 本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迎着冬日暖阳,又一批新毕业学员即将结束岗前培训,踏上新排长岗位。他们满怀壮志,期盼用青春书写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从一名合格的军校学员到一名合格的基层带兵人,新排长如何在基层这张考卷上答出好成绩?

本期我们聚焦第76集团军某旅3名新排长。他们有的还未踏上新岗位,有的已上任一年多。如何胜任新岗位,是他们的一次“突围之战”。这场“战斗”,是他们成长路上必须要克服的困难、承受的阵痛。

对新排长而言,肩上的“一道杠”跨越了两个世界,一边是大学校园,一边是火热军营;杠上的“星星”,意味的不仅是荣光,更是责任和担当。

破茧的痛苦是成长的代价,更是成长的催化剂。放下包袱勇于去尝试那些不会、不愿、不敢和不可能,新排长们才能不断向前,看到军旅更美的风景。

——编  者

“把每一名战友带回家,是我的责任”

从1200米高空往下看,大地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空气从四面八方扑在脸上,风声在耳边呼呼地响着,身体急速下坠。

特战小队长蒋恒健努力让大脑保持清醒——“主伞没开,必须立刻打开备份伞!”

紧接着,开伞的冲击力将缩紧的身体带正,耳边呼啸的风声消失了。从跃出机舱到拉开备份伞拉环,蒋恒健第一次感觉8秒如此漫长。

与危险擦肩而过,快要冲出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回过神,蒋恒健的脑海里又一次出现了那个词:血性。

从军校来部队一年多,这个词已经两次出现在蒋恒健的脑海里。第一次出现时,蒋恒健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当时,他刚毕业不久,随连队在平均海拔4300米点位执行任务。那里高寒缺氧,常年看不到一抹绿色。连队驻扎不久,大雪封山,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只有一部军用电话。

一天早晨,隔壁铺的上等兵正收拾背囊,一封用A4纸粘成的信封掉了出来。蒋恒健顺手捡起信封,看见封面上的“遗书”二字,突然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一开始,蒋恒健以为上等兵的心理出了问题。让他想不到的是,除了自己,小队里的每名战友都写了遗书。“为什么写遗书呢?”蒋恒健不理解。

夜晚执勤站哨时,抬头看着璀璨的星空和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蒋恒健想起了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在边境线上的官兵。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遗书的意义。

在军校时,蒋恒健觉得最艰难的事是跑400米障碍。他经常跑到吐,偶尔会受伤,可从没有过生与死的概念。

毕业前的一堂“兵之初”课上,学员大队政委讲述了一名学长10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故事——他将青春和热血留在绵延万里的边境线上、留在常年积雪的大山里、留在庄严高耸的哨所里。

那时,蒋恒健还不太理解血性与坚守的含义。如今,身处边防,蒋恒健明白:遗书,代表的是大家不畏生死的血性与坚守边关的决心。忽然之间,蒋恒健感到肩膀上的两颗星重了起来,“把每一名战友带回家,是我的责任”。

从军校来到部队,蒋恒健感觉自己少了一些学员的稚气,多了一些军人的底气。无论是高原驻训还是伞降训练,每一步他都走得格外扎实。

如今,蒋恒健已为伞降实跳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从机门跃出机舱只需3步,但蒋恒健明白,优秀特战小队长的路远不止这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好好训练,提升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战小队长。

“练好基本功,慢也是快”

水面上,游泳圈在绳子的拖拽下交错起伏。

一支6人小队绕着泳池逆时针前进。他们已经游了50分钟,按照这个速度,还有40分钟才能完成这组耐力训练。

岸边,教练员连隆绕着泳池一圈圈地走着。他始终和小队保持着2米以内的距离——连隆需要看清每名队员的动作并及时纠正。

在深水区转弯时,绳子缠住了一名队员。连隆立即跳入水中帮他松掉绳子,随后爬上岸,继续绕着泳池走。几乎每两圈,他就要跳入水中一次。

连隆是一名刚毕业一年的新排长,也是一名有着11年军龄的老兵。2018年,连隆保送入学,开始系统地学习游泳。在那之前,他有过难忘的海训经历——2017年,连隆参加海训,通过集训队高强度的训练模式,他在2个月时间里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

不同于“起步就下海”的追赶训练进度模式,军校的组训更加注重打牢基础。教员们会分解每一步基础动作、细化训练,严格按照顺序进行。

第一次游泳课,连隆见到一位40岁左右、身形瘦弱的女教员。和一群体格壮硕的小伙子相比,连隆总觉得自己走错了课堂。

教员没有多说,来到泳池边,屈膝、弯腰、双手交叉向前伸出,双腿一蹬,整个身子像箭一样飞出,一套动作干脆利索。

之后的一次比拼中,连隆败下阵来——“以前一味追求快,一些基础动作变了形,会消耗更多的体能。”连隆说,在学校的泳池里,他明白了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

连隆开始强迫自己把每个动作做标准,同时增加训练量。他从1公里依次增加至3公里、5公里,再从轻装到武装、全装不断增加负重。大半年时间,连隆的游泳水平又上升一个高度。

连隆在军校学的专业是特种作战指挥,“指挥”二字带来的是带兵理念和指挥方式的重塑。“以前是‘一枝独秀’,把自己练精练强就是最好的成长,现在要关注的是一个团队,所有人共同进步才是团队的成长。”连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回部队,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战队员。

连隆视自己为“新排长中的老兵”。作为一名老兵,他保持着过硬的作风,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作为一名新排长,他灵活运用在学校储备的知识,组织训练张弛有度。

现在,连隆会有意识地放慢训练节奏,让队员反复作业,打牢根基。他明白,和集训队的尖子生不同,身边战友的水平参差不齐,急于冒进只会欲速则不达。

“练好基本功,慢也是快。”他说。

“只有多吃苦,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预备——上!”

连长一声令下,预任新排长马晓伟弓着的身子瞬间弹起。他双手锁紧绳子,收腰抬起双腿,作战靴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即,马晓伟两脚交叉踩紧,蹬绳起身,依次循环。

“28秒!”马晓伟到达攀登楼顶部后,连长的声音从下方传来。他失落地缓缓下降,“不出意外的话又是垫底”。

看着战友们一点点进步,马晓伟有些焦虑。上军校前,他曾获得过健身教练中级、游泳教练初级、救生员初级等资格证,身体素质一直是他引以为豪的资本。学校中的大多数训练课目,马晓伟总能轻松完成。可来到基层部队,接触特战课目后,自己一直掌握不到技巧。“真是白练了一身肌肉!”他满是不甘心。

今年毕业分配时,马晓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特种部队。对他而言,成为一名特种兵,似乎更有挑战性,更符合自己的心气儿。

然而现在,攀登楼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挡住了马晓伟前行的路。“为什么连一个攀登都无法征服?”迷茫与不解让马晓伟在那段时间不断拷问自己。

或许看出了马晓伟的困惑,战友徐啸虎开始带着他进行强化训练。每天起床前一小时,马晓伟就开始在连队门口的单杠和攀登架上练习收腰和抓绳;每天熄灯后,他都会去活动室加练俯卧撑、仰卧起坐,直到做不动为止。

那段时间,马晓伟成了新排长中的“拼命三郎”——攀登成绩虽然不理想,却最拼、最能吃苦。“照这样练下去,想不出成绩都难。”徐啸虎说。

正如徐啸虎所料,一段时间后,马晓伟的成绩突飞猛进。最近的一次考核,他的攀登成绩大大提升。

在学校时,马晓伟身体上承受的苦累几乎聊胜于无。来到部队后,高强度的训练一次次激发出他的潜能,成了马晓伟迅速成长进步的加速剂。

征服攀登楼后,马晓伟信心大增,开始向更难的伞降、泅渡发起挑战。在还未正式定岗的这段时间,该旅人力资源科两次征求新排长的个人意愿,马晓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最苦最累的“天狼突击队”。

“只有多吃苦,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马晓伟说。

上图:新排长参加“魔鬼周”集训。

陈  萌摄

成长无捷径

■唐 彦

怀着无限期待,新排长们告别校园,投入期待已久的基层部队。然而,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各种不适应。

身份变化后的能力逆差、官兵之间的认知代差、初任受挫的心理落差,以及质疑声、挫败感等,时刻考验着新排长们。

新排长们只有奋起努力,迎着困难勇敢向前,才能将一堵堵看似难以逾越的“南墙”撞倒,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只有将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才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长。

能力素质并非与生俱来,是在实践中摔打磨砺出来的。不接几个“烫手的山芋”,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练不出过硬的本领、磨不出成熟的心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成长无捷径,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不顺、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强本领。

新排长的第一课,需要到一线去磨砺,需要不断努力去跨界、破局,更需要各级用真心、耐心、暖心进行帮带。唯其如此,才能让他们用当其时、堪当其位、尽其所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