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
中国陕西西安,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那里:驮着丝绸的骆驼,高鼻深目的西域商人,从东方大都市满载货物,准备启程返回故乡……石雕古朴生动,让人们似乎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今天,中欧班列飞驰过广阔的草原,桥梁架在河川和沟壑上,公路沿着古丝绸之路商队留下的车辙延伸……“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海陆共进,贯通东西,奏响实现梦想的时代交响。在这里,古代和现代穿越穿梭,东西方文明交汇交融,一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重大倡议,架起时代桥梁
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永远记住了2013年9月7日。那一天的一场重要演讲,让这个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成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之地。
2013年金秋九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主席鉴往知来,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真诚邀约:“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从陕西西安出发,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旅大道上穿梭,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传到西方;将养蚕、缫丝、造纸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胡椒、亚麻、香料等带到中国;那里的天文、历法等也随之传到中国。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2013年10月,在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访过的印尼群岛,习主席向世界勾勒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凿空”之旅。
互利共赢,彰显大国担当
22岁的老挝姑娘希达·平蓬莎万,出生在老挝北部小城孟赛。虽然孟赛到中国的磨憨口岸只有约100公里,但重重大山却阻隔了当地与中国交往的通道。一直有个火车司机梦的希达,想开着火车去看看山那边的样子。
2021年12月3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迎来通车,将万象到中老边境的旅行时间从2天缩短到3小时。项目为老挝当地创造了11万多个就业机会,并帮助沿途的村民修建了近2000公里的公路和运河。
这条“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铁路,也让一直跟着中国老师学习开火车技术的希达,离火车司机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一带一路”化天堑为通途,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开拓出一条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2014年6月的北京,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习主席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概括了丝绸之路精神。他说:“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作出的回答;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把握时代潮流,以实际行动推动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勇于担当。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16年11月17日,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首次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
8年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中国同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主要国际组织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共识。“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一带一路”上,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共商共建共享”,打造优质民生工程,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互利互赢。
“总算‘搭上船’了!”
“90后”的哈比来自巴基斯坦,他很高兴自己终于拿到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入场券”。他带来的100个巴基斯坦特色产品盐灯,一上午就一订而空。他说:“卖得太好,根本来不及补货。”
尽管疫情仍在蔓延,但阻挡不住参展商如期赴约的脚步。第四届进博会6天时间,云集127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家参展商,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
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共赴心灵之约。“一带一路”不是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是精彩的现实。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说,它是和平之路和合作之桥;它是共赢的格局;它是人民不断改善生活的期盼;它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的积极倡议;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薪火相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用这样22个字描述“一带一路”——“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和平合作,开创美好未来
2020年2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开设针灸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南非姑娘安迪·卡尔是一名大三学生,她成功地用针灸帮父亲摆脱了背痛,她说:“我想开一家自己的诊所,用中医知识和针灸为人们解除病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老而又年轻的丝绸之路,见证着交通往来和商贸兴盛,也见证着多姿多彩文明的互学互鉴。人类文明因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倡导践行“一带一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架起一座座和平合作之桥,打开一扇扇文化交流之窗。
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跨越山海的“一带一路”,不仅致力于经济合作,还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新冠疫苗。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面对疫情挑战,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联通贸易,为经济复苏注入活力。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被誉为“钢铁驼队”。截至2021年10月底,已铺画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5个城市,累计开行超4.6万列。
“太厉害了,没想到卖货的速度会这么快!”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试了一把网络直播带货,没想到数千斤咖啡豆很快就卖光了。现在,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新的机遇和合作增长点。
江苏连云港码头,一尊铁轨和船锚相融的雕塑巍巍矗立,寓意新亚欧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衔接。
岁月更替,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线路几经变换,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一带一路”是古丝绸之路的时代创新,它根植于历史厚土,顺应于时代大潮;它源自中国,属于世界;它背负着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作为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丝路精神是横跨中西的合作文化,是中华民族心怀天下的包容文化,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搭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向世界。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闪耀时代光芒,照亮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