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抱紧怀里的应答机


■本报记者 程 雪

2007年4月,在突破关键技术封锁后,北斗二号终于被运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此刻,所有北斗人静静等待着发射。然而,在第三次发射检查时,技术人员发现卫星中的应答机信号异常,发生故障。

应答机是连接天上和地下的关键部件,如果损坏,地面将很有可能接收不到信号……

在此之前,我国向国际电联申报频率资源和轨道位置。按照国际电联的规则,必须要在获得批准后的7年内,将卫星发射升空。

应答机发生故障这天,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发射期限仅剩下3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急了。3天,能解决故障吗?

背水一战,只能一搏。在六七十米的发射塔架上面,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火箭整流罩,打开卫星的舱板,拿出应答机。当时发射场没有检测故障的条件,解决故障必须要前往外地的生产单位。

为了防止应答机震动受损,科研人员像抱着孩子一样,将应答机抱在怀里。

抱紧应答机,坐着汽车,颠簸了5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了生产单位。此后72小时,杨长风几乎没有合眼。幸运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最终把这个问题找出来了,应答机修好了。

2007年4月14号4时11分,随着一声点火发射,万众期待中,北斗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3天后,一个大操场上,十几个用户接收机摆成一线,等待着一个信号。晚上8:00,十几个接收机同时接到了同一个信号。

人群沸腾了!大家呼喊着,跳跃着,抱成一团,祝贺这个胜利。

回忆起当时,杨长风仍难掩激动,“我们胜利了。”

今年7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彩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走进展览馆,人们通过展板,了解北斗系统建设光辉历程,为北斗应用的广阔前景感到自豪。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凝视展板,当参观者分享北斗故事时,一定会提起那个应答机。人们会记得,北斗人付出千辛万苦,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人们会记得,那一天,科研人员抱紧的不只是应答机,也是中国北斗光明的未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