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曾在南海岛礁上驻守过的作家,王棵创作的长篇小说《风筝是会飞的鱼》(明天出版社,2021年5月),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那种纤毫毕现、细腻真切的守礁感受。台风、恶浪、险礁,酷暑、高盐、高湿,窄小的空间、皮肤的溃烂、蚀骨的寂寞,还有严酷环境下猝不及防的牺牲,凡此种种,都是守礁卫士必须直面的境遇和担当。和平环境中,衣食富足、无忧无虑的孩子,需要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美好生活、快乐成长的背后有人在默默坚守、牺牲奉献。千千万万的边海防军人,他们普通却又不平凡,他们前仆后继,用牺牲、承受、奉献和付出,换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崛起、人民的幸福。
图书市场上,专门写给孩子的军旅儿童小说数量很少。军旅文学如何与儿童文学同构,如何面向孩子写作?这是军旅作家正在深入探讨和尝试的文学命题。如果说裘山山的《雪山上的达娃》,其艺术探索体现在限制性叙事视角(小狗达娃的叙事视角)和成长模式的有机融合;陆颖墨的《蓝海金钢》,以军犬金钢、战士钟金泽的一场南海旅程,隐喻着他们的成长仪式,以此达成军旅题材与成长小说的同构;那么,王棵的《风筝是会飞的鱼》则更进一步,直接切入童年书写。小说书写了守岛军人冯加友与他资助的小男孩艾齐、帮艾齐读信的少年夏树之间的书信往来;讲述了冯加友牺牲后,为了不让艾齐伤心,冯加友的战友以他的名义,继续与男孩艾齐联系的动人故事,将浩瀚无垠的中国南海与河流环绕的南方水乡连接。故事的两端,一头是在极端严酷、孤寂的岛礁上用生命和热血保卫祖国海疆的军人,一头是和平环境中质朴、纯真的孩子。
发生在碧海岛礁上的英雄故事,在走进少年儿童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固有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震撼。《风筝是会飞的鱼》坚守对现实、人生、命运富于超越性的文学品格,并将其包裹在基于童年经验的细节描摹中,日常生活与军旅叙事双线并进,使得作品结构富于新意,文本气质饱满温润。
当我们在谈论童年书写时,始终不能忘却的一点是,儿童文学中永远隐藏着成人视角,成人和儿童两大主体的对话交流是叙事的逻辑支点。成人作家既要通过自我阅历和情感体验,形成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与扩展,同时还要将成人和儿童的审美意识完美融合,这无疑是儿童小说叙事的难度所在。当碧海蓝天处铭心刻骨的守礁记忆,成为作家王棵向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不吐不快的生命表达时,即使摒弃了花哨的写作技巧,小说的故事依然感人至深。
作为一位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作家,当王棵要向孩子们讲述军旅故事之时,他决心要拿出一个真正的饱含童年生命质感的儿童文学文本。显然,他做到了。如前所述,作品巧妙地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叙事与军旅叙事的双线共鸣,真正切入到了童年生活的内在肌理。灵动丰满的故事、节奏明快的叙事、深谙孩童思维的语言表达,激发了儿童的阅读期待和兴趣感知。
儿童文学的叙事本质,是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儿童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的。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灵魂深处,永远有一个儿童存在,童年的生命体验、儿童的纯真目光,已经完全融入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化作文学创作的生命源泉。王棵深谙儿童的思维特点,并将其内化于作品的表达中,准确捕捉到了儿童文学的自由精神。在勾勒一幅宏大开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的同时,也顾及到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从而实现了作品气质的从容、轻灵、优美。
在“南沙爸爸”一封一封娓娓道来的书信中,在车祸中失去爸爸妈妈、跟随奶奶长大、有些自闭的孤儿艾齐,走出了自己的情绪阴霾;给艾齐读信,而后和南沙的守礁官兵多有交集的少年夏树,在大一那年投笔从戎,成为新一代的守礁战士。军旅儿童小说叙事,在尊重儿童的阅读审美特质的基础上,通过更为交错纵横的结构形态,以更广阔繁复的面貌呈现,进而达成儿童文学的新突破;使少年儿童获得日常经验之外的生命体验,从而获得对生活的全新认识;同时,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扩展儿童的精神世界,引导儿童自我生命的超越与成长,实现了成人与儿童的双向交流和人格叠印。
童年书写与时代、社会的背景紧密相连,也应有生活的厚度和文学探求的深度。在《风筝是会飞的鱼》中,家国大义的责任与承担以一种来信和倾诉的温润姿态潜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在他们的成长中流动滋长。“是啊,那种由寂寞和孤独筑成的东西,这南沙盛产的东西、并不会因为这儿生活条件改善而消失的东西,从今天起,它要把夏树的心当成土壤,在那儿安家落户了。奇怪的是,夏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被它侵蚀。他觉得自己早已做好准备,与它来一场持久的战争。”读至此,笔者忍不住泪洒书页。是的,这生生不息的担当与信念,就这样一代一代、接力棒一样地往下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