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营创客”建功演兵场


■本报记者  韩 成  特约记者  王 宁  通讯员  杨正硕

夜色暗沉,大漠深处炮声隆隆。“点火!”第80集团军某旅排长陈士彬一声令下,一架侦察无人机腾空而起,拖着夺目的尾焰,飞入茫茫夜空。

地面控制室内,该旅无人机排“飞控手”兼情报处理员王超稳坐控制席,双手飞快操作鼠标和键盘,屏幕上无人机回传的红外影像中,“敌”炮兵阵地图像、坐标等信息被精准锁定。此时,王超轻点鼠标,目标信息直接“闪传”至该旅指挥所。

排长陈士彬向记者透露,快速处理情报能力的形成,得益于旅里研制的一套无人机无线图传系统,而该系统的研发者,正是被战友们称为“军营创客”的下士王超。

“只要摸清了手中武器装备的脾气,就能很快找到改进办法。”谈及创新成果,王超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这些年,凭借读大学时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王超很快吃透了无人机指挥控制、通信联络、情报传输等工作原理,通过修改程序、加装无线图传器等,实现了无人机地面站与指挥所的数据信息共享。

走访该旅各个战位,记者发现像王超这样的“军营创客”还真不少,他们嵌入实战练兵全过程,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着“科技倍增器”的作用。该旅领导介绍,部队上下兴起“创客热”,正是他们持续开展“军匠工程”创新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

“基层官兵离战场最近,创新最具活力。”为充分调动官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该旅专门成立了“军匠工程”领导小组,划拨专项经费,为创新能手成立工作室,构建起指控通信、基础训练、作战保障等6大类评审机制,全旅上下谋革新、钻打仗的热情持续高涨。近年来,该旅涌现出数十名创新能手,有10余项革新成果被各级推广。

记者在演兵场穿行,见识了这些成果发挥的威力:疏散隐蔽,该旅防空营班长陈家敏提出“半球伪装法”,仅用8根可拆卸支撑杆、2个底座、1张伪装网,就实现了“快搭快撤”,用时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连续战场机动,该旅运输连四级军士长胡鑫首创“轮胎自动冷却系统”,能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天候和路况,始终保持胎压稳定;兵种合成指挥,该旅信息保障科科长王玉磊牵头研发“作战数据库”,将任务区域地形、水文、气象等海量信息“一网打尽”,极大地提升了决策效率……

凌晨时分,随着最后一架无人机落地,王超走出控制室,径直冲向一顶训练帐篷。原来,他在这次演练中又萌生了一个新点子:拓展传输带宽,提升战术目标数据流转速度。野营村星火点点,星光不负赶路人,更不负一名士兵逐梦强军的脚步。

战场感言

多些“不问出身”的战场创新

■邹连锋

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从“军匠工程”到“军营创客”,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创新革新的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并非院校专家、科研人员的专利,只要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多些“不问出身”的战场创新,同样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训练一线的实际问题。

基层官兵天天在演训场上摸爬滚打,哪里需要创新、哪项创新成效如何,他们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要移除一切不利于基层创新创造的“资质门槛”,积极搭建有利于官兵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舞台,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激荡起创新的源头活水。

身在基层,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各种条件资源相对有限,开展创新创造有时确实难度不小。但一线官兵不能因此妄自菲薄,更不能停止锐意进取的脚步。只要立足现有条件、立足现有装备、立足本职岗位,心系战场、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从自己能做的事做起,就一定能结出有助于战斗力提升的创新硕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