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和平之舟》是一部题材独特新颖、主题宏大深邃、情节跌宕起伏的力作,艺术地把观众带入了一片陌生的领地: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在忠于真实的基础上,如何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长篇电视剧这种大众审美样式,忠实反映“和平方舟”的风采、为“和平方舟”的白衣天使传神写貌?这确实有审美创造的难度。
首先,跨度时间长,空间布点多,而舰上的戏拍摄难度大,医疗题材剧作塑造人物形象时更有其特殊的难点。其次,需要审美表现的事件太多。《和平之舟》创作集体迎难而上,以可贵的智慧和才华,以长篇电视剧独特优势翻越了这些难点,努力使难点转化为作品的亮点。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
这部戏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正确处理好了写人与写事的关系。电视剧当然要讲好故事,但事在人为,故事的主体是人。作为叙事艺术的电视剧,归根结底要着力塑造好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著名作家杜鹏程在总结创作《保卫延安》的经验时就说过:一定要让人物牵着事件的牛鼻子走,而万勿让事件牵着人物的牛鼻子走。《和平之舟》较好地坚持了围绕着人物形象塑造来呈现事件,让人物牵引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全剧把镜头聚焦于塑造军医张渡航和路阳、船长吴志方、政委叶南、海上医院院长孙诚海,以及“蛟龙”突击队队员高奇、机修工汪鸣等人物形象,努力循着他们跟随“和平方舟”的精神轨迹来讲述故事、精选细节,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剧情开篇从“和平方舟”在海上执行任务写起,围绕着刻画张渡航与路阳的心路历程引出了一桩桩引人入胜的抗疫抗劫、救死扶伤的故事,并在讲述这些故事中多侧面、立体化地完成了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
其次,这部电视剧在“以人带事”前提下注重在“事中觅诗”。即精准选择好细节以凸显人物的诗情和美的精神境界。譬如第21集中,孙诚海与姜护士长的对话,讲到自己因为长年出海执行任务不能与女儿相聚,就提到了女儿孙信信小时候的一篇得奖作文:“我成长的时候,爸爸缺席了,他一直在舰上……”在“和平方舟”离开曼苏达港口时,叶南微笑着交给孙诚海一封信。孙诚海打开一看,是女儿孙信信当志愿者的照片,背后写着这么一行字:“爸爸,我要与您并肩战斗!”这样的细节,这样的话语,感人肺腑,是远远胜过那些被“事”牵着人走的事件过程展示的。再如第18集中,杨申假装胃痛,想留在“和平方舟”上为相恋3年的女友唐诗医生过生日的细节,入情入理,又以情感人。经孙院长一席话道破后,唐诗的生日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和平方舟”集体生日。如此精彩细节,在《和平之舟》里比比皆是。在某种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正是《和平之舟》的一条成功秘诀。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上图:电视剧《和平之舟》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