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炎陵县·桥头江家
红薯与黄桃的牵挂
■陈余 陈新建
“老表!不要怕剪多了树枝,树枝多了不透气,黄桃就长不大!”湖南省炎陵县下村乡大横溪村村民赵少平家的黄桃园内,技术专家陈学锋正手把手教农户黄桃树压枝剪枝的方法。
每年到了果树过冬期,县人武部和驻军官兵总会协调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果园,义务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如今,一园黄桃树,让赵少平一家经历了从脱贫向小康的改变。
距此不远的水口镇水南村江家组,一座青瓦红墙的小院格外醒目。早在我党我军初创时期,这里就留下一段佳话,演绎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院子坐落在桥头,主人姓江,当地群众就称之为“桥头江家”。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来到水口镇,就住在 “桥头江家”,在这里展开插牌分田、连队建党、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等革命实践。一天深夜,户主人江德良见毛委员的房间还亮着灯,担心他熬夜饿肚子,便找出家里仅有的几个小红薯,煮熟后送到毛委员案头。第二天清晨,一名战士把装红薯的大花碗送回来,还掏出一块大洋:“毛委员要我当面交给您!”
如今,“桥头江家”已被确定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炎陵县发扬双拥传统,获湖南省“双拥模范城(县)”五连冠。红军标语博物馆、连队建党旧址等4个全省国防教育基地,以及第一次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第一次插牌分田、朱毛第一次会面地等17处红色旧址串联成线。游客每每到此,都会感到扑面而来的红色文化气息。炎陵县还分别与陆军步兵学院、火箭军某部等单位建立军民共建学习点,每年为3000余名军校学员、部队官兵提供特色教学实践活动场所。
炎陵县位于湘东南边陲,属于井冈山革命老区县,受自然、区位及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种植茶叶、柰李……长期以来,广大军民一直努力寻找脱贫致富的良方。没想到,生态优良、海拔较高、气候适宜的炎陵县,竟是黄桃安家落户的理想地。进入新时代,县人武部和驻军官兵对种植户进行精准帮扶,聘请农业专家网上授课、线下指导,为农户创业当好科技种植“智囊”。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全县黄桃种植面积达9.5万亩,总产量6.5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创新高。
“红薯与黄桃的牵挂,与炎陵的山山水水一起见证了历久弥新的军民鱼水深情,这也是新时代强国兴军力量的不竭源泉。”炎陵县人武部部长谭运平说。
上图:入冬时节,湖南省炎陵县下村乡大横溪村,种植技术能手为村民家的黄桃树压枝剪枝。
兰陈军摄
山西省五台县·徐向前故居
“毛背心”传承好作风
■冀翔宇 苏峰
从山西省忻州市出发,沿着滹沱河畔的东坪线柏油马路一直北行,就到了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
道路两旁随处可见饱经风霜的牌匾、楹联和古槐,弥漫着古朴的气息。村子的中央位置,有一座青砖瓦房的四合院。拾级跨进前院,迎面是2.1米高的徐向前元帅半身铜像,后面影壁墙镌刻着“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10个大字。这里,便是徐向前元帅的故居。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按照党中央指示,回到阔别12载的家乡。就是在这座小院里,徐向前积极会见山西各界人士,深入发动人民群众,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当时,徐向前的姑姑见到他后目光一直未离开过。她原以为侄子做了共产党的“大官”,肯定是“衣锦还乡”了,没想到“当了官还没有老百姓穿得暖和”。
那时候,徐向前以“不能搞特殊”为由婉拒了姑姑为他做棉裤。故居西北1公里外的徐向前元帅纪念馆里,一件“毛背心”同样令人震撼。有一年冬天,部队缴获一批毛线,徐向前也分到一些,就自己学着织起了毛背心。这件毛背心伴随他30多年,直到实在不能穿了,才被收进仓库。
“毛背心”传承好作风。近年来,在五台县双拥实践中,广大军民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从五台县走出的现役军人张轶勇、张帅,在部队吃苦耐劳、苦练精兵,2020年度荣立二等功,成为家乡人的骄傲。今年3月17日,县人武部组织46名新兵参观徐向前故居,并在向前广场开展“元帅故里踏征程·红色基因永相传”主题签名活动。
驻军第82集团军某旅常年以不同方式助力地方开展国防教育,在该旅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官兵以“毛背心”为例举一反三,拓展讨论。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提出的“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11月8日,适逢徐向前元帅诞辰120周年,该旅组织官兵再次来到徐向前故居和徐向前元帅纪念馆,现场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引导官兵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继承发扬人民军队能打敢拼、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
上图:前不久,第82集团军某旅官兵代表参观徐向前元帅纪念馆。
朱 磊摄
江西省于都县·长征出发地
五座跨河大桥的诉说
■罗里威 蔡思发
今年6月11日,北岸连接红旗大道、南岸连接川江路的雩都河大桥,在江西省于都县正式开工。
城中跨河大桥通常是一座城市繁荣的象征。于都县城此前已经有4座跨河大桥,雩都河大桥是第5座在建跨河大桥。
由南向北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有章江和贡江两条干流。贡江流经于都县境内,当地人称之为于都河。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在于都县境内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为支援红军渡河,于都人民搬出了自家的床板、门板搭桥,一位老人甚至把留做棺材的木板都拿了出来。”位于于都县县城东门渡口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钟敏介绍。
俱往矣!当年的“门板桥”已作为历史见证,放进了纪念馆。新中国成立以来,于都县城先后建起于河大桥(爆破拆除后拟建起元大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加上如今在建的雩都河大桥,共5座跨河大桥。
5座跨河大桥见证了军政军民关系的发展历程,诉说着绵延不断的军民鱼水情。
当年建设于河大桥、长征大桥,是工程大会战、军民齐上阵。后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建设过程中,专业力量发挥主要作用。当地党政领导表示:“让子弟兵集中精力干该干的事!”如今,正在承建雩都河大桥的中铁二十四局集团项目负责人说:“我们一定发扬子弟兵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保质保量完成工程进度!”
“路”和“桥”的故事还在延续。近年来,于都县为驻军部队开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智力拥军、科技拥军;组建志愿者服务队近30支,组织开展走访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县人武部和驻军部队在完成练兵备战任务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火箭军机关定点帮扶葛坳乡澄江村后,协调资金并调集施工官兵40余人,历时6个月,为澄江村修建12条道路。县人武部为葛坳乡桐溪村新修乡村干道13条,新建河桥两座,基本实现村组道路组组互通。
初冬时节,寒风瑟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于都中队讲解员张永奇,正为游客讲解长征精神和新时代军政军民关系。“国家越发展,人民生活越好,我们越要饮水思源,不忘革命先烈,不忘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张永奇一番话,赢得游客们的热烈掌声。
上图:10月29日,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于都中队讲解员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李梓生摄
山东省宁阳县·“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
小村庄倾情拥军七十载
■赵峰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的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迎来一位特殊客人。
“没想到粟裕首长就是在这么简陋的环境下,指挥前线部队打下了济南府,活捉了王耀武。”已至耄耋之年的韩树山老人凝望着粟裕将军当年用过的马灯,思绪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韩树山生于1930年,1947年参加革命,原在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服役,参加过济南战役外围阻击战。华野七纵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韩树山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奖。
“今年4月,父亲看到探访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旧址的报道,就一直想过来看看。”韩树山的女儿谈起老人与大伯集村的缘分。
就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村庄里,粟裕指挥了著名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这个小村庄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变得意义非凡。
“70多年了,没想到还能看到粟裕首长用过的生活和办公用品。感谢你们!”参观后,韩树山紧紧拉着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张锐的手说。
1948年5月,党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调整战略部署,决定发起济南战役。负责总指挥的粟裕等人8月21日进驻宁阳县大伯集村崔家大院,设立“攻济打援”指挥部。9月16日午夜,攻城部队全线展开进攻。经过8个昼夜连续作战,华野攻城部队取得济南战役的全胜。
2008年,宁阳县在大伯集村崔家大院旧址基础上建成陈列室,被命名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今年,当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广泛收集资料实物,在陈列室附近建成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
宁阳县民风淳朴,一直有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抗战期间,当地设有八路军地下交通站,是当时中共山东分局,鲁中、鲁南抗日根据地联系沟通延安的一条重要通道。
“攻济打援”期间,负责为粟裕送饭的农民商承信,出于对解放军的信赖,主动送子女当兵扛枪、保家卫国。从那时起,商家四代10人参军,个个表现优秀。
2019年以来,宁阳县依托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宁阳县烈士陵园等场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注重革命精神的传承培养,先后为部队输送500余名有志青年。
小村庄倾情拥军七十载,带动了当地参军热。“近年来,东疏镇为部队输送了80多名优质兵员,先后有20余名优秀退役军人回村担任村支书、民兵连长,成为乡村振兴的基层带头人。”宁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徐锋说。
上图:退役军人张锐(左二)担任“攻济打援”指挥部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宁桂冲摄
历史的见证与回响
■王钰
1958年,河北省平山县境内兴建岗南水库,西柏坡村将被淹没。迁村前夕,村民们顾不上搬自己的家,先将中共中央旧址的房梁、门槛一根不少地拆下运走,后来才重建成如今对外开放的毛泽东旧居、中共中央旧址。
2000年,家住甘肃省迭部县旺藏镇茨日那村的桑杰将年久失修的老屋拆除重建,院里一座破旧的二层小土楼,他怎么也舍不得拆掉。桑杰说,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走到茨日那村,当时毛主席就住在这栋小楼上。
同样的故事为什么重复上演?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几栋老房子?
因为这一砖一瓦,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奋斗历程与深厚情谊。
建筑可以阅读。融入党史军史记忆的建筑,是见证更是回响。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对红色旧址的积极保护与整理发掘。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革命旧址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红色纪念地,不应当只是修旧如旧,更应当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与声光电的历史“重现”相比,军民自发组成志愿宣讲队,给不会说话的旧址文物“配音”,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往事,同样令人深受触动。身处现地,“重现”与“讲述”互为补充、各展其长,更能打动人心。
红色纪念地,不应当只是外在的旅游观光名片,更应当使之凝聚发展的精气神。放眼全国,铭刻在每一寸国土上的红色记忆,正在成为广大军民勠力同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呼唤和动力。
红色纪念地,不应当只是回望过去的历史注脚,更应当成为笃定前行的时代坐标。重访红色纪念地,感悟军民鱼水情。一处处红色纪念地,就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微观呈现与局部展示,让我们加深理解过去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