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一个个红色足迹,谱写了一首首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历史是有回音的。追寻历史,不只是关乎过去的记忆,而是寻求一种精神的传承,让信仰在党旗下更坚定,让响彻红色大地的历史足音激荡成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最强音。
一
深秋的上海,由青绿变成褐黄的梧桐叶让每条马路都充满韵味。位于兴业路上那幢老式的上海石库门,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有着独特魅力。
走进中共一大会址,从救亡图存到思想觉醒,从星火初燃到共产党成立再到最终迎来光辉历史和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如一幅画卷铺陈在面前。
雕塑承载着的是记忆。我看到破陋不堪的柴屋内,一个身穿长袍的青年正在用板凳、铺板支起的临时写字台边,伴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奋笔疾书。一盘冒着热气的粽子,搁置在案上。青年蘸着墨汁一边吃一边说:“好甜”!裹着粽香和墨香的《共产党宣言》就这样在漫漫的寒夜里,在这个叫陈望道的青年笔下鲜活。《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与出版,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并成为社会主义完整而系统的思想武器,那份甘甜的真理味道滋润了无数革命者。
在历史的云烟中,文物总是带着或暖或冷或悲或喜的记忆,等待我们从它身上寻找历史的足迹。一期期泛黄的《新青年》杂志与一摞摞信件、手稿等,述说着早期革命先驱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救国存亡的故事;一台刻满岁月痕迹的发报机,记载着20世纪40年代我们党隐秘战线的事迹,多少个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锈迹斑斑的英文打字机,是当年李大钊为了与共产国际代表和苏联驻华代办经常保持联系,借用的曾任孙中山秘书吴弱男的打字机。在那期间,又有多少秘密文件从这里传向全国各地,为党的初建,为稚嫩的共产党人驱走黑暗带来希望的曙光。时事虽艰,然而在他们心中,信仰从未有过动摇,理想之光从未黯淡。
用心拂去历史的烟尘,感触那曾经的风雨。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启程,革命之路荆棘丛生,时代浪潮跌宕起伏,在“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信仰抉择和道路选择中,是什么让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一直执着地走到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从零星几人发展到50多人再到超过9500万党员,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前赴后继?
二
一座肃然矗立的红楼,每一块斑驳的红砖都烙刻着岁月的印记,每一条缝隙都能钩沉起百年前中国从沉睡到觉醒的时代记忆。从古迄今,中国不乏先知先觉的前行者,但能够改变历史推动时代前进的,能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坐标的唯有此。
走进红楼,校长办公室、文科学长室、图书馆、新潮杂志社等历史原貌一一还原,一段厚重的历史缩影徐徐展开。
听着红色地板上轻轻走来走去的脚步声,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积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精华和共产党先驱者的脚步。李大钊的风风火火、陈独秀的雷厉风行、鲁迅的不卑不亢、蔡元培的淡定从容、毛泽东的稳健踏实……他们的脚步声从这里响起,《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孕育的新思想也在这里发酵。我仿佛看到100多年前,一个风骨峭拔的学者,多少个夜与日的交替,多少次孤独徘徊,“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扬“文学革命军”的大旗,以如椽巨笔发出向封建文学总攻的号令。那一篇篇犀利而清醒的文字,透着他棱角毕露、锋芒逼人、断头流血都不避退的悍劲。是的,傲视强权不惧牺牲我行我素的个性,是陈独秀的独特标签。在经过早期一系列革命失败后,他敏锐地感觉,必须要解放人们的思想,才能根除时弊。于是,他与李大钊、胡适等人先是以《新青年》唤醒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觉悟,又以《每周评论》为五四运动提出斗争纲领、口号和斗争方式,并以牺牲一己之身唤醒麻痹的国人,跑到北京南城散发传单,被捕入狱。他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一息尚存,战斗不已。”在他63年的人生中,曾5次被捕,一生中每12天就有1天是在监狱中度过。“研究室和监狱”一时成为青年学生的爱国诺言和报国实践。
《新青年》具有“战斗的意气”,成为开一代新风的号角,这也是吸引众多有志青年的真正原因。《新青年》发表的大量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搅动起满城狂风暴雨,那一道道光芒唤醒了国人、唤醒了整个民族。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一张英俊的面庞闪现,当年还是图书管理员的青年毛泽东,在这里读到许多从未读到过的书刊,接触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人物。他参与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热血,熔铸了他一生的使命。北大孕育出的革命之星火,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从遵义会议到井冈山再到天安门城楼那威震四海的声音,信仰之光、真理之光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
追溯,展望。红楼无声,文物含情。一个个历史事件充分展示着觉醒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之美、信仰之坚。在这里,我寻到了中国革命之源,找到了那份革命初心。
三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往西约3公里,便到了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小巷悠长,是北京市再普通不过的街巷,但百年前这条小巷,行走的却是革命先驱,青石板上串起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在这里度过近4年时光。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进进出出,留下不少进步青年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脚印。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学习和讨论的活动场所。我仿佛听到赵纫兰爽朗的笑声,依稀看到留有浓浓八字胡,正举起右手向学生大声疾呼的可亲可爱的守常先生。
笔尖的力量来自思想的光芒。李大钊手书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奔放豪迈,彰显着金属般的质感,字里行间充盈着魏晋风骨和革命者的担当精神。代表他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史学要论》,泛黄的书页依然光彩闪耀。一张张褶皱的纸片,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幅幅模糊的照片……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尽在眼前。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李大钊给人的感觉是温情的。他生活俭朴,认为“衣食宜俭其享用,戚友宜俭其酬应,物质宜俭其销耗,精神宜俭其劳役。”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常常倾囊相助;他还慷慨地拿出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来资助党组织活动,以至于家里经常捉襟见肘。他天性乐观,对理想抱有坚定信念。“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九死不悔。”他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撰写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将布尔什维主义系统地介绍给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播撒真理的火种。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骨干成员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等都曾听过李大钊的授课,受其影响,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共产党人是从不畏惧牺牲的。对于“牺牲”,李大钊早就有自己独到认识:“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1927年4月,不幸被捕的李大钊在受尽各种严刑后英勇就义。
四
谁能想到一把镰刀和一把铁锤碰撞的力量,可以开天辟地让中国大地换新颜!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有一尊迎风招展、气势如虹的大型雕塑《旗帜》,它与庄严矗立的《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雕塑相呼应。远远望去,这一片红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天空。这面“飘动”的党旗朴实、凝重、强健,具有纪念碑式的崇高美学精神。她既是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丰碑,也是召唤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向前的旗帜。
在这面旗帜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用无私奉献谱就奋斗史册,写下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这面旗帜下,璀璨的天路在西藏蜿蜒,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竞相绽放,三峡工程巍然矗立,神舟载人航天飞船一次次遨游太空……
从三湾改编到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这面旗帜下,那一把把用初心燃旺的精神火炬,正照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