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前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曙光”穿越天地间

——记中国空间站出舱活动首任女专项指挥吴昊


■占康 本报记者 安普忠 王凌硕

今年11月7日,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三次出舱活动进行直播。一位身着蓝色试验大褂、扎着马尾辫、戴着金框圆眼镜的地面工作人员,频频出现在镜头里。她的声音穿越天地,指导着400千米高度之上的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中操作。

“神舟十三号,机械臂即将转移,请确认安全带与舱体无连接。完毕!”只见她紧盯监控画面,密切关注在轨航天员的操作,指令有条不紊,声音沉着冷静。

她,就是本次出舱活动专项指挥吴昊,也是中国空间站出舱活动首任女专项指挥。

吴昊的代号为“曙光”。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曙光”曾是“星星之火”,点亮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当年,国家启动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名为“曙光一号”工程,但因当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停滞。直到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摇篮”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肩负起“培养人、保障人、研究人”的职能使命,在多年默默努力后厚积薄发,迎来了载人航天事业的曙光。“曙光”也成为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系统的代号。

对于在轨航天员来说,“曙光”意味着航天员系统地面人员的全力支持。随着载人航天事业迈入空间站阶段,“曙光”的职能也得到拓展,航天员出舱活动专项指挥这一岗位诞生了。

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从核心舱进入节点舱并关上两舱之间双向承压舱门开始,到出舱活动任务完成返回核心舱并关上两舱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结束,这期间由“曙光”全程指挥实施,一般时长约10小时左右。

在出舱活动指挥的“接力赛”中,吴昊接过的是第三棒,她深知责任重大。

尽管在地面经过多次出舱活动训练和演练,尽管有一套科学详尽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排除故障的预案,尽管身后有出舱活动支持小组,但在实际操作中,航天员离开核心舱,只身进入深邃太空,面对的是未知风险,加上天地差异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吴昊依然压力山大。

对吴昊来说,她必须对出舱活动整个流程设计非常熟悉,掌握操作的关键点和难点。同时,她还要全面掌握相关排除故障的预案,一旦出现预案内故障,指挥航天员进行相应处置。

执行这次出舱任务之前,吴昊做好了充分准备。她担任出舱活动训练教员两年多,在低压舱、模拟失重训练水槽、出舱活动程序训练模拟器和虚拟现实模拟器等多个出舱活动训练现场,组织航天员进行了上百次训练。她参与设计出舱活动训练的每个环节,不仅熟悉整个流程,对空间站平台设备、舱外服等系统的操作和处置情况都了如指掌。

这次出舱任务中,吴昊和出舱支持小组相关人员,对任务当天的流程和对应测控区进行了多次复核,明确到每步操作和相应指令。长时间的值班和紧绷的神经使她十分疲惫。可看着航天员平稳出舱,她兴奋得失眠了。她写下了“功不唐捐,幸不辱命”8个字,送给自己。

大学毕业,吴昊最初从事航天员选拔训练室飞船专业技术组工作。为尽快掌握技术状态,在飞船飞行程序训练中,她同时兼任辅助教员岗、记录岗和技术安全岗,几乎每天都泡在飞船模拟器上。上午进行航天员训练,下午摸索飞行程序,晚上学习资料。每个飞行阶段有哪些关键操作、可能出现哪些故障、如何进行处置,她反复推演,全部了然于胸。

2019年,由于空间站任务需要,出舱活动训练提上日程。领导希望她加入出舱训练组。这意味着,在这方面没有经验的她又得从零起步。有人劝她,出舱活动训练风险高、强度大,不大适合女教员。可她并未退缩,毫不犹豫地加入出舱活动训练组。

2019年底,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训练拉开序幕,吴昊参与了数百个学时的训练任务。她自学潜水技能,辅助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水下训练,在水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风险最高的要数低压环境下的出舱活动训练,航天员需着舱外服在接近真空条件下进行,不能有任何疏忽。吴昊一丝不苟,严格复核相关产品的技术状态。为确保训练流程与真实出舱程序尽可能保持一致,她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和流程,与各分系统指挥反复推演训练协同指挥程序。

那段时间,吴昊白天组织训练,晚上编写文件,连续加班40天,如期完成任务。

作为出舱活动训练组唯一的女教员,吴昊说:“教员没有男女之分,只有优秀和及格之分。”她的目标,就是向着更优异的方向努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