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从考证,“把好事办好”从何时起成为一句流行语。但我们知道,一句话能够产生且广为传播,一定是切中了某个热点问题、某种思想反映。那么,“把好事办好”不就应该如此吗?缘何被很多领导干部挂在嘴边?今天我们邀请第80集团军某旅旅长李志伟做客“基层有约”,谈谈“把好事办好”的学问。
主持人 张良
主持人:据旅机关的同志透露,您平常最爱对他们讲的一句话是“把好事办好”,为什么?
李志伟:因为一些好事常常办不好。好事办不好最伤党委公信力!
主持人:如此严重?
李志伟:是的。你想啊,我们用大喇叭告诉官兵这里有个“福利”,可速来领取,结果官兵满心欢喜地来了,这个“福利”却领得百般周折、别别扭扭,甚至费半天劲到最后却被告知领不了,你说官兵会不会怀疑我们的诚意,会不会埋怨吐槽?说白了,好事办不好,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说这个“好事”!
主持人:这种从兴奋到失望的心理落差,难免会转化为对有些领导和机关的不信任。那么您认为,“好事办不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卡”在哪些环节上?
李志伟: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前端筹划和末端落实两个环节上。具体表现就是前端筹划推出一件“好事”时调研不够,过于随意、粗放,考虑可行性不足甚至想当然,导致这件“好事”立不住脚、没法落实,或落实下去效果不好;而末端落实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过度谨慎和严苛,给“好事”附加了很多额外条件,让官兵们感到很不方便,以至于他们宁可放弃。
就这两个环节,我分别举一个例子吧。前期,为提高基层官兵饮水质量,旅里给每个连队安装了净水器,一时成为机关为基层官兵办的一件“好事”。结果净水器没用多久,就因为滤芯堵塞、水压不够而喝不上水。
必须说,为官兵安装净水器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前端筹划时缺乏论证,未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考虑在内,结果推开后遇到问题应对不力。
末端落实环节的例子就更多了。去年我刚到旅里任职时,机关正准备慰问家庭困难官兵。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听到一些吐槽的声音,主要反映申请慰问金太麻烦,光是证明材料就得准备很多种。其中一名战士的话我至今记得,他说:“申请慰问金需要一些手续材料,我们完全理解,但真的需要这么多、这么细吗?只怕等这个慰问金领到手里,我感受更多的不是温暖,而是麻烦……”
主持人:您觉得为什么会“卡”在这两个环节?好事办不好、办不到官兵心坎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志伟:根本原因出在工作出发点上。
前端筹划环节,如果不是掏心掏肺地为官兵着想,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而只是为了年底写到总结材料里,只是为了凑齐为基层办的“10件好事”,只是基于汇报好听,那么从一开头就埋下了“好事办不好”的“种子”。
末端落实环节更是如此。如果觉得是自己的责任,自然会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麻烦自己多一些,麻烦官兵少一些;相反,如果觉得是对官兵的“恩赐”,自然不会考虑官兵是否麻烦,潜台词恐怕是“好处放在这儿,条件也放在这儿,想领你就别怕麻烦”……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个别机关干部能力不足的原因。他们前端筹划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想到“点”而想不到“线”和“面”,对一件好事是否好办估计不足、判断不准;末端落实时对相关制度规定吃得不透,对现实情况了解不深,所以为保稳妥,设置了过高的条件,做不到恰如其分。
主持人:我们理解,办任何事都必须符合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相信基层官兵是通情达理的。
李志伟:没错!解释说明本身就是对基层官兵的尊重。但我们不少机关干部和基层官兵打交道,最欠缺的就是这个。说到根子上,还是没有从心底认识到,机关除了有指导基层的责任,还有服务基层的义务。
再说说我刚才讲的慰问家庭困难官兵的例子。当时听到大家的吐槽后,我第一时间叫来负责这项工作的干事“兴师问罪”,结果他也是一肚子苦水。因为前些年制度落实不严格时确实出现过冒领慰问金的情况,所以为了防止类似事情发生,他这回便要求多提供一些证明材料。
在随后召开的一次机关基层恳谈会上,我请这位干事就这件事专门向官兵作了解释,官兵也确实通情达理,纷纷表示理解。其实机关和基层打交道,把话说开了办事就顺畅了,不然信息不对称,难免产生误会。
主持人:您到旅里任职一年多了,一直在抓“把好事办好”这个问题。现在回头看,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李志伟:最大的感悟就一条——把好事办好大有益处。不久前我和一位机关助理员聊天,他刚刚给官兵办完一件好事——修缮来队家属房。他说,家属房年久失修,零零碎碎的小毛病很多,干起来真是挺麻烦。但当他尽心尽力地把所有房子都修缮一新,看到官兵们带着自己的爱人、孩子幸福地住进去时,他心里那个甜啊!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可以算做“金句”,他说:“能为基层官兵办好事,是我的幸运、我的福气!”
当然,把好事办好,受益最大的是战斗力。因为组织对基层官兵一分好,官兵就会在训练中流十分汗,尽其所能把战斗力提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