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走近第75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突击步兵营营长唐鸿毅——

“我们正站在陆军转型的C位上”


■本报记者 贺逸舒 通讯员 杨元庆

快速登机    付鑫鹏摄
唐鸿毅训练照

开栏的话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

习主席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增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科学谋划,抓紧行动,全方位加强人才工作,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加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民军队人才结构重组优化,人才体制焕然一新,人才队伍动力倍增,人才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成就。

山高愈前行,扬帆再起航。为充分反映我军人才建设新发展新成就,激励广大官兵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自觉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征程,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强军人才风采录”专栏,敬请关注。

从天而降,是第75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突击步兵营营长唐鸿毅和队友进入战场的方式。

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组建不久的中国陆军空中突击旅,也是以这种方式进入阅兵场。

盛夏,朱日和,18架直升机低空轰鸣而来。降落,漫天烟尘中,180名全副武装的官兵打开直升机舱门鱼贯而出,迅速占领有利位置,展开战斗行动。

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突击步兵队员在旋翼卷起的风沙中快速跃下直升机的历史场景。

这一跃,是突击步兵队员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光荣一跃;

这一跃,是中国陆军空中突击旅公开亮相的第一跃;

这一跃,标志着空中突击部队等一批新型作战力量登上新时代的舞台。

距离朱日和沙场阅兵,已过去了4年。面对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考,唐鸿毅几乎见证并参与了空中突击部队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我们正站在陆军转型的C位上。”唐鸿毅说。

作为一名80后空中突击旅营长,唐鸿毅的个人成长经历,是时代大相册中的一页,也是人民军队改革重塑、转型发展的缩影。

“我不会拒绝任何挑战”

列车在戈壁上孤独前行。狂暴的风沙,将列车吹得“瑟瑟发抖”。

坐在车窗边,唐鸿毅带着一群“新兵”,望着车外遮天蔽日的黄沙。这是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唐鸿毅第一次见到沙尘暴。呼啸的风,让车内的空气躁动起来。

这是2018年的春天,距离空中突击部队成立还不足一年。第75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突击步兵营接到命令,奔赴西北大漠参加演习。

演训场的“大门”就在不远处,列车却被沙尘暴逼停在半路。唐鸿毅和战友们在附近的小镇上等了足足3天,才继续出发。这,不过是突击步兵营官兵迈向演训场的第一道坎。

不知是不是被西北的风沙“眯了眼”,该旅官兵们处于一种兴奋又迷茫的状态。人们都说,空中突击力量对陆军来说,是给陆战“老虎”插上“翅膀”。此时此刻,官兵们的感觉却是:“老虎吃田螺——无从下口”。

戈壁深处,在地面上已经训练数月的官兵第一次登上了直升机,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恐高、晕机只是小问题,由此衍生的战术动作变形让唐鸿毅焦头烂额。

也是在那次演训中,唐鸿毅第一次深刻意识到,空地协同绝不是简单地让直升机搭载突击步兵到达指定地域、让突击步兵引导直升机进行火力打击。

“同一个地域的坐标,对于地面和空中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对此有所准备,但是真正执行实战化任务,才发现差距有多远。” 唐鸿毅说。

那次训练中,唐鸿毅带着官兵要机降到指定的某处陌生地点。然而,与直升机飞行员沟通,问题接二连三。坐标转换是否能够做到实时高效,地理要素标示是否清晰无误……绝不像做几道数学运算题那样简单。经过许多次讨论商议,他们才暂时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联合的一半是沟通磨合!”唐鸿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戈壁深处,指挥帐篷的灯光亮了一夜又一夜,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经历了一天艰苦的训练,战友们已酣然入睡,唐鸿毅还在一条一条推演着训练的各种细节。

“这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唐鸿毅同样也有迷茫的时候。但作为营长,他必须带给战友们信心,这是他身为指挥员的责任。

在当时一同参加演训任务的“李向群连”连长胡文浩看来,营长唐鸿毅有“稳”的一面,也有“狠”的一面。对于陌生课目,他总能找到关键,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那年5月,唐鸿毅和他的战友首次完成了一次实兵实弹的全流程战斗演练。一位陆军有关领导评价说:“眼前一亮。”

这次陆军部队在西北某训练基地组织的练兵备战及转型建设集训,成了新型陆军建设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特种作战、情报侦察、电子对抗、空中突击、远程火力等8支陆军新型作战力量在此接连亮相。新编制、新技术、新战法、新能力,全新的训练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这次任务带给唐鸿毅最大的收获,是部队重拾信心。再次回首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对于唐鸿毅和战友们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不会拒绝任何挑战。”唐鸿毅自信地说。

“翻越思想上的阿尔卑斯山更难”

了解世界军事史的人都知道,阿尔卑斯山对于古代和近代的欧洲人来说,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历史上,汉尼拔和拿破仑都曾带着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对于喜爱研读战史的唐鸿毅看来,如何让从零开始的空中突击部队形成战斗力,其难度无异于“古代欧洲人翻越一座阿尔卑斯山”。

2017年4月,唐鸿毅所在营由山地步兵改为空中突击步兵,驻地也移防到更为艰苦的边陲。祖国南疆地区气候炎热,丛林、河流密布,唐鸿毅以军人的视角敏锐地认识到:“此处大有可为!”

唐鸿毅第一次接触空中突击力量,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

2016年,亚马孙丛林,唐鸿毅和来自其他国家的陆军同行编成突击分队,准备机降。

飞机悬停在离地面20多米的树梢之上,旋翼将繁盛的枝叶激荡得此起彼伏。从直升机舱门处向下望去,光线昏暗,一股湿热的气流由下往上席卷而来,唐鸿毅感觉有些紧张。他大胆利用索降方式一跃而下,在湿软的土地上平稳落地,然后快速奔向自己的战位。

在山地丛林地带行军,一度是困扰步兵的难题之一。昔日,有一次任务需要穿越丛林地带,50多公里的距离,计划制订的是12小时,而实际上最快的队伍走了30多个小时,最慢的队伍走了80多个小时。对此,唐鸿毅也有切身感受:“那年亚马孙丛林,我们每小时行军速度不超过1公里。”

“现在再遇到当年同样的任务,可能旋翼一转、10来分钟就到了。”唐鸿毅说。直升机的加入,让陆军“飞”了起来。这样的改变,不仅是速度上的“快”,更是作战中充分利用地貌地物优势的“奇”。

“突击步兵最大的优势就是轻、快、奇,山地丛林对突击步兵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舞台!”谈到这里,唐鸿毅满是兴奋。

然而,拥有了舞台,并不意味着就能完成一场精彩的演出。

那年年底,唐鸿毅组织官兵设计了一套关于空中突击作战方式的演示方案。看似流程顺畅的方案,遭到了旅领导的批评。批评很无情,令人警醒:“你这是趴在地上想天上的事,根本没有将陆航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

痛定思痛,唐鸿毅意识到,这次演示中,他们只是把陆航直升机当成了单纯的运载工具,并没有充分发挥出陆航直升机应有的作战效能。说到底,面对“敌强我弱”的战斗设定,自己还是不敢放开手脚去打,还是觉得“既有的经验”最保险,还是平面的作战思维在作怪。

“翻越阿尔卑斯山难,翻越思想上的阿尔卑斯山更难。”唐鸿毅说。

对于空中突击这个新型作战力量来说,作战指挥并不是简单的“1+1=2”。“火力支援不仅是地面的,也是空中的;情报侦察支援不仅是地面的,也是空中的……”唐鸿毅一遍又一遍跟战友们、也跟自己强调着这些全新的作战理念。

从空中突击旅成立开始,这支年轻的部队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思想的交锋、成长的蜕变。在唐鸿毅看来,没有哪次演习是完全满意的,每次演习或参加任务过后,他们首先进行的都是检讨反思。

“在真正的战争打响之前,胜利不属于任何军人。” 唐鸿毅说,“平时训练中,我们必须拼尽全力。”

又一场“敌强我弱”、兵力对比悬殊的战斗打响。这一次,唐鸿毅利用陆航力量机动作战优势,果断采取正面与侧面佯攻、后面迂回突入的作战方式,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以微弱的胜势扳回了一局。一位领导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已经学会用脑子打仗了。”

“学会用脑子打仗”,这是唐鸿毅对自我提出的要求,也是他对营队所有官兵提出的目标。

“李向群连”班长龚晨志一向是最受唐鸿毅信任的骨干。某次比武集训,从火力支援到野外求生、通信装备操作,唐鸿毅全方位锤炼着他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面对近乎苛刻的训练,唐鸿毅一句话消解了他心中的困惑:“作为一名空中突击步兵,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可能扭转战局。”

未来战场上,无战不联,无联不胜。“联合”并不是指挥员一个人的事情。唐鸿毅还常常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话:“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应该装着一根元帅的指挥棒。”不仅是空中突击部队,大到国防和军队改革浪潮中的每一个军兵种,小到每一名官兵,都有一座“思想上的阿尔卑斯山”需要翻越。

“在未来战场上,血性依然是最锋利的刃”

“军旅生涯中,总有几个关键节点无法忘怀。”唐鸿毅说,“对于我来说,一个是刚下部队时,还有一个是刚担任连主官时。”

奔跑在营区操场跑道上,唐鸿毅时常会想起自己的老连长范为科。从军校毕业后,唐鸿毅来到“李向群连”任排长,范为科是当时的连长。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唐鸿毅依然清晰地记着老连长为他们做“战斗动员”的一幕——

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天灰蒙蒙的,一群睡眼惺忪的官兵被拉起来,准备进行年终的武装五公里考核。范为科站在队伍前大声“吼”道:“我们连从来没有孬兵,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我们的血性,绝不能让荣誉砸在我们手里……”那天,寒风刺骨,连长的话却让唐鸿毅热血沸腾。

在唐鸿毅印象里,老连长一心扑在训练上,要求极高,即使像他这样的训练尖子,也免不了被狠批过几次。训练要求严格,生活上对大家十分关心。从范为科身上,唐鸿毅看到了一个英雄连队主官该有的样子。他时常会庆幸自己的军旅路上碰到了这样一个引路人。

后来,唐鸿毅自己也成了许多官兵心中的引路人。

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营长,唐鸿毅始终冲在最前面。

去年中柬“金龙-2020”陆军联合训练,某课目需要在丛林中展开。演训场附近的山林,是危险的雷区。柬方排完雷后,唐鸿毅提出由他再蹚一遍。“我的士兵能到达的地方,我必须先到达;危险的地方,一定我先上。”这是一名营长对官兵的郑重承诺。

唐鸿毅所在部队的前身,曾在塔山阻击战中力克敌军一战成名,被授予“塔山守备英雄团”荣誉称号。从此,塔山成了每一名官兵的精神高地。唐鸿毅曾听寻访过塔山的老一辈讲:“塔山本不是山,是我们的前辈用血肉之躯铸成了敌人难以逾越的高山。”

在年轻一代官兵身上,唐鸿毅仿佛看到了无数英雄前辈的影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坚信,“在未来战场上,血性依然是最锋利的刃。”

这些年,唐鸿毅时常会去荣誉室逛一逛。“失落时,懈怠时,就去看看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看完连队的历史,会重燃内心的火焰。”

回顾军旅征程,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路走到今天,唐鸿毅总喜欢这样“总结”自己,“我是时代浪潮中的幸运儿。”

小时候,唐鸿毅家境贫寒。高考那一年,为了减轻家人的压力,唐鸿毅选择了军校,“我怀着朴素的目的走入军营,是部队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

如今,军校学员队里许多同学,如今已经离开了部队。虽然考军校时有些“阴差阳错”,唐鸿毅却以军人身份为豪。从英雄连队的排长、连长,再到一支新型作战力量的营长,唐鸿毅的经历让许多人羡慕。当战友们称赞他时,他十分清醒:“我不是最能干的人,只不过比别人心态更从容一些,从未改变自己的信念。”

“未来已来,将来已至。我们正站在陆军转型的C位上。” 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身处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潮头,唐鸿毅一刻也不敢懈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我们要跑好空中突击力量建设的‘第一棒’,跑好陆军转型发展的‘我们这一棒’。”

人才较量也是一场“突击”

■刘振华

历史上每一次军事变革,都发轫于新型作战力量。历次战争实践证明,新型作战力量常是精彩战例的上演者、艰难战局的打破者、辉煌战绩的创造者,是战斗力跃升的“新引擎”。兵以器立,作为战争双方指挥员手中的“王牌”,谁能在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发展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战场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只有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使陆军部队脱胎换骨、凤凰涅槃。2017年,空中突击部队等一批新质战斗力代表伴随着改革浪潮登上历史舞台。空中突击力量为陆军“转型”建设插上了腾飞的“钢翅”,由此改写了陆军航空兵配合地面部队的历史。新式陆军胸标两侧,一对翅膀振翼飞翔,正包含新型陆军“飞”起来的寓意。

远飞当换羽。作为新型作战力量,空中突击建设对我军来说既无前路可循,也无经验可依,对尚还年轻的空中突击部队来说,无疑是一场重要而持久的“突击战”。但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基石。

时代的重任,如山的使命,落在这一代空中突击部队官兵的肩头。唯有积极转变思维观念,探索建设发展路径,加强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训练方式方法,努力锻造一支力量结构立体化、轻型化、模块化、合成化的空中突击队伍,才能推动新质作战能力实现新跨越。

“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以人的进步为起点的。”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风雷激荡,我们须以大有可为的坚定信念、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舍我其谁的创新勇气,主动拥抱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陆军战斗力跃升的“新引擎”,空中突击部队必将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创造新的胜利,书写新的荣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