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湘江战役。渡过湘江后,8万多人的部队锐减到3万多人。这是怎样的战场?亲密战友的尸骨堆叠在这个地方,飘扬的火药味掩盖不住浓浓的血腥味。活下来的人秉承着逝去战友的意志,直面牺牲,冲破重围,最终将血染的红旗插遍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由党史专家赵晓刚主持编撰的《湘江战役精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通过充分展示多年来国内学界对湘江战役研究成果的梳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湘江战役精神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进一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动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湘江战役精神》紧扣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史实,全景展现湘江战役的过程和细节。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个昼夜。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了敌人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赤血漂橹的悲伤,让当地的老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本书的部分作者是参加了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后代,大多数参与撰稿的专家学者也在这片土地生活多年,对湘江战役的情况十分了解。他们深受湘江战役的影响,灵魂和血脉中凝结着“湘江血”“红军魂”的深刻烙印。细细品读他们的文章,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追思和缅怀,更有珍爱和平、开创事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美好希冀。
该书分“理论研究”“精神凝练”“精神传承”三个篇章。《热血染湘水,浩气传千秋》等文章,从长征的角度探究湘江战役的意义及影响;《全面科学认识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启迪》《湘江战役中红军凭什么精神绝处逢生》等文章,注重挖掘湘江战役对于新时代的启示,指明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朱德在湘江战役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周恩来对培育湘江战役精神的贡献》等文章,则聚焦于湘江战役中的时代伟人,展现他们在生死关头的历史抉择,表达出对他们崇高的敬仰。
《湘江战役精神》坚持将权威的调查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作者通过寻访、考证、实地调研等方式,研究湘江战役的历史疑问、战争文化遗址保护、战争中的民族政策等重要问题,研究深入、细致。例如,对湘江战役的历史评价,学者们从战役层面、战略层面、国民党评价、历史唯物论观点,甚至战后红军指战员情绪等角度进行评判,论据严谨、理由充分、数据翔实、令人信服;再例如,该书通过研究在湘江战役前后党中央酝酿、制定、发布的第一份民族政策纲领性文件《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知识》,分析指出党在瑶苗族居住区实践的民族政策,团结了群众,为湘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创了我党民族政策的先河。
该书对历史的具象化描写体现出深厚的文学韵味,向读者铺展开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其中,作者结合湘江战役解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中的词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描写了虽然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将士们仍然怀着崇高且坚定的信仰,血战湘江,力挽狂澜,立地顶天。书中也准确生动地将悲壮惨烈的湘江血战喻为中国共产党人用血与火铸就的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艰苦卓绝的,但中国共产党能经得起痛苦和考验,中国革命必将不断走向胜利。
《湘江战役精神》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研究著作,有助于社会各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推动湘江战役研究走向深入,引导和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